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校今年准备举办“革命伟人故事会”,在语文书中,我们认识了不少革命伟人,他们是谁呢?出示图片
毛泽东的思想光辉照耀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朱德的革命精神我们永远铭记,周恩来是我们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一生为中国的振兴鞠躬尽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的少年时代。
放视频
当魏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课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
崛起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解释,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了解了题目,老师想看看你们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
出示生字词:
开火车读
说说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光耀门楣 为之一振 当效此生
这些词都在修身课这部分,我们把词语放到课文中来理解。
光耀门楣:做出了让家门荣耀的事情。门楣,门户上的横木,它代表着家族的荣耀和尊严。
为之一振,振是什么意思?振奋。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小小年纪有如此志向,当效此生,此生指的是谁?应该效仿周恩来。
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四单元我们已经学会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修身课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请同学们讲一下。
在把握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关注主人公:周恩来。
谁再来说一说:(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第一件事。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三件事。
由多件事组成的课文,我们该怎样把握主要内容呢?这单元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方法,谁来读第七单元的导读: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想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得先完成第一个任务:提取关键词,把二三件事说清楚。
说一说:我觉得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是周恩来开到华北,伯父告诉他不要到租界去玩。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是伯父的表情和中华不振这四个字却让他难以忘怀。
第三件事写得是什么呢?小组讨论回答:
周恩来偷偷开到租界,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他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压死了,但是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外国人,反而训斥他,这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你能把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吗?自己练一练。
你来说
这个学生先说了立下志向的原因,再说立下的志向,说的清清楚楚。
有没有同学是按不一样的顺序来说的。
你来说。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刚才这两个同学说的顺序一样吗?
学生说:我发现这篇课文不是按起因和结果的顺序来写得,而是先写了结果再解释原因。我觉得概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调换位置,按起因结果的顺序说。另一种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说。结果以后再加上之所以周恩来有这么远大的志向是因为,这样就能很好的链接。
这位同学点评的非常到位。
当一篇课文出现了多件事的时候,可以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来把握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选择一种顺序说给同桌听。
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大的志向呢?让我们走进第三件事,边读边批准,写出自己的感受。
请同学们默读做批准。
谁来说说自己的批准。
我批准的是不惩处、训斥 感受是:生气。
请说说理由:
我批注的是:训斥。感受:巡警的不公平。
我批注的是劝慰 紧握拳头 感受是无奈
我批注的是:中华不振 感受的是屈辱。
当时中国的屈辱不止课文上的这一幕,请同学们看视频。
面对此情此景,周恩来心里在想什么?
所有的问题都汇成一个深沉的思考:如何把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所以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魏校长追问时,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也要像周恩来一样从小立下爱国报国的志向,强国有我,为祖国繁荣富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