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分析诊断》: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精神分析诊断》: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作者: 心理咨询师卜彬 | 来源:发表于2023-12-22 13:41 被阅读0次

思维强迫者的惯用防御机制是情感隔离,而行为强迫者的主要防御机制是抵消。既有思维强迫又有行为强迫的人则兼具两种防御机制。

功能较好的思维强迫者通常不会极端地使用隔离防御,而会相对成熟地将情感从认知中分离开来,比如合理化、道德化、间隔化、理智化。临床上这类人常习惯使用反向形成。各个发展水平的思维强迫者都会运用转移这一防御机制,尤其是针对愤怒这种情感——一旦他们将愤怒转移到某个“合情合理”的目标身上,便能够毫无顾忌地发泄愤怒情绪。

强迫型个体倾向于把认知和精神活动理想化。他们会将自己的情感转化成贬低幼稚、脆弱、失控、杂乱和肮脏等情绪。

具有强迫人格的个体通常在正式场合和公共场所能够应对自如,但对于亲密的家庭角色却不擅长。尽管他们有能力建立爱情关系,但却很难不带焦虑地表达内心柔弱的自我。他们只得将充满情感的互动转变成枯燥乏味的理性行为。他们将人类活动都归类于理性分析或问题解决。

抵消这一防御机制突显了强迫者的症状和人格特征。行为强迫者通过下意识的动作来完成抵消,达到保护作用。这些强迫动作不同于冲动行为,是一种重复的特定行为,具有程序化特点,有时会不断增剧。严格地说,强迫行为也不同于“付诸行动”,二者核心驱力有所差别,付诸行动是对早年未经处理的体验进行再尝试而试图达到掌控的一类体验。

不管何种强迫形式,都是显而易见的行为和思维的差异。判断是否属于强迫行为并不在于行为结果的好坏,而是取决于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强迫性动作经常具有抵消潜意识罪恶感的意义。强迫行为同样反映出潜意识的全能控制幻想。此驱力与个体的先占观念有关,他们在发育到能够区别思想和行动之前就衍生出自己有罪的观点,并且毕生竭尽全力加以控制。这一现象和抵消类似——如果幻想和冲动是如此强烈,那它无异等同于行动,所以只能用等价的反作用力来进行遏制。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者的锱铢必较、事无巨细、克勤克俭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不负责任、放纵不羁、叛逆愿望的反向形成,因此我门可以从一个人过分认真的行事风格中看出一些端倪——其实他们在用此种方式表达挣扎和反抗。打个比方,一个思维强迫者的理性思维可能是其迷信思想的反向形成,反向形成也可以是其他强迫性防御失败后的产物。一些小事上的刚愎自用,常常导致重大问题的失去掌控。

反向形成是在矛盾心理反复纠缠后形成的一种防御。强迫者往往身处多重冲突:合作与反目、主动与怠惰、清洁与邋遢、秩序与混乱、节俭与浪费等并存。

那些渴望正直、负责的个体,很可能比普通人更多地挣扎于强烈的自我放纵冲动之中,他们的竭尽努力只能部分抵制自己的黑暗冲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诊断》:强迫者的防御机制和适应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xq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