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慈悲,各位法师、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我分享的题目是《平常才能长远》。
(一)
这个月学习了四本书《第十八愿善导释》、《触光柔软》、《虚云老和尚年谱》以及《四十二章经》。内容很丰富,面面俱到,难免挂一漏万,顾此失彼。因此,从一小点而入,潜通几本书的内容。这一点就是“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即是长远心”、“平常才能长远”。
这几本书《善导释》和《触光柔软》是本门的,《虚云老和尚年谱》和《四十二章经》是其它法门的。从真谛和俗谛看,《善导释》真谛多一些,其它几本书可以说是俗谛的。这几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讲道。其实,佛法的书都在讲道。只是不同在有些是真谛之道,有些是世间之道。
(二)
1、这篇演讲从《虚云老和尚年谱》中一篇《平常心即是长远心》而启发。
(1)这篇文章先是对平常下了定义。
“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
“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平常;如有贵客到了,弄几碗好菜,这就是不平常的,只能招待十天八天,家无常礼,故不平常的招待,是不能长久的。”
(2)又具体讲了什么是平常。
“初出家人,不知佛法如何,规矩如何,修行如何。须知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戒律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由,则心有依处。”
儒家的礼乐道德,佛门的戒律,以及念佛往生之法,都是平常。
(3)还举了一个憨山大师的例子,也讲到念佛就是平常,最后说了平常心的利益。
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代表虚云老和尚的思想和行持。老和尚早期固然有一些头陀苦行,如几年住山洞,朝礼五台等。但总体来说,后来都归于平常,参禅打坐、建寺、传戒、讲法,自己做起来不辛苦,别人也可以做到。
2、慧净上人提倡念佛人过“四平”的生活。
平凡:做一个平凡的人,过一般凡人的生活,在家则在家,出家则出家,男则男,女则女;安分守己,安愚念佛。
平常:不寻奇特迥异,不求高深玄妙,不高攀圣境,不以凡滥圣。
平淡:不求绚丽、多彩多姿,不求热闹、激情,只是平淡无奇。
平实:平凡、平常、平淡,反而感觉踏实、实在、安稳,宁静、祥和、愉悦。
3、师父有一篇《平淡是真,念佛最乐》,是讲念佛人的心态,而触动自己的内心。文章写到:
波涛过后,大海归于平静;
风雨过后,大地归于平静;
忧喜过后,人心归于平静。
平静就是平常,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和长期状态。不平静是偶尔,平静是常态。
(三)
来寺院之前,我对此有一些思考,但是并不清晰。来寺院以后,看到师父的行持才对这个观念有更加深刻和真切的理解。师父每次回到寺院,都会参加早课,和大众一起过堂,中午会散步,然后午休,2:00起床,晚上8:40刷牙准备休息,作息随众规律。
起初,看到师父的生活状态,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我的想像中师父在法门有这么大的成就,他老人家应该是废寝忘食才对,不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日常琐碎、看似无用的事务之上。后来师父讲《无量寿经探源》《禅宗与净土》期间,同样如此,课程的效果却很好,我隐隐感觉到平常之中,有一股深远的力量。
师父也曾开示说:只有这样劳逸结合,平平常常地过日子,才可能长久。成就一番事业,不是靠一暴十寒,不是靠三分钟热潮,而是在长远发心和行动。
(四)
学习这个法门或者学佛的人,或许有人会时刻向阿弥陀佛祈求,希望阿弥陀佛能够显现在他的梦中,或者在静坐念佛当中现个影子给他看,或者跟他对话,或者希望自己有异于一般人的感觉、感受、感应、感悟,成为佛的骄子、佛的唯一,别人没有但我有,甚至有某种通力、感受、历练,自己也好奇地想要去历练一番。
《四十二章经》云:“观天地,念非常,观世间,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也。”其实,再怎么样,我们的心是无常的,世间是无常的,最后也会归回平静、平常、平凡、平实的念佛。
印光大师讲净土法门“行极平常,益极殊胜”。“不论时处诸缘,不论行住坐卧,不论罪福多少”,皆应称念,皆可称念。我是2010年2月接触佛法的,一学佛就开始念佛。就我个人的学佛经历,我发现这十年时间,所有的行持都丢了,唯一个东西还随身携带,就是念佛。因为平常,所以长远。其它没有坚持下来的,像磕大头、放生等,因为不平常,所以不能坚持。
因此,
平常是道,道是规律和真理,只有道才能长远。
不平常的,难以长远。
只有平常,才能长远。
财色名食,破戒违法,昙花一现。
以法修持,念佛愿生,日久弥新。
世出世间,平常念佛,才能长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