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后秋里吧,我回去看母亲,小六也在家里说:“咱妈上我那儿去,说不得劲,我领着上中医院看看,一看说叫住院哩,住了半月。”我问:“是咋了,吃的是中药。”小六说:“看看,说是心脏病,中西药都有。”我道:“算是不敢经医生,一经医生就说的吓人,叫住院的。”小六说:“咱妈心里跳,有会儿心里发慌,想着看看好些。”我把灶火墙根起的乱东西收拾收拾,母亲站在我的旁边说:“扔那儿吧,你歇着吧,山,收拾它指啥哩。”晌午吃了饭,我坐在东间,抬头看见梁上头露出了多大缝,能看见天,说:“房子露恁大缝,五妮儿闲了叫他上去收拾收拾,不中了喊我明哥来也中。那一儿来了,叫上去糊糊,不收拾露着缝,冬天不过风?不冷?”母亲说:“五妮儿成天忙的不得了。”
坐到二点多,时间不早了,对母亲说:“妈呀,有啥事没有,我想走的呀,还得回南阳,晚了天黑。”母亲说:“慌啥的,再坐会儿。那你要走,你走吧,坐车晚了天黑。”看着母亲不想叫走的样子,我心里真是走不下去,不走又不中。每次回去总是当天去当天回,母亲想叫依偎到她跟前。可是总是住不住,匆匆的来去。
现在,我坐在桌子前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沉沉的愧疚不已。
小六出嫁时,我提前一天回去了。晚上,在东间里母亲忙着帮小六往箱子里装东西。小玲也去了说,叫山哥装,在地上放了一个米筛子,财气能露下来,哥装箱满当当。我把床上的衣物先放进米筛子里,再装到箱子里。母亲关照说:“东西装完了没有,箱子先别锁,不兴锁着了再开来开去的。想想还有啥东西要装里头,小六啊,到屋了,可招呼着床上的东西,不兴丢东西。”
第二天早起,早早地就起来了,吃了早饭。小琴又炒了四个菜,准备着来接的人吃饭。
车来了,让到堂屋里,我忙着把菜端上去,陪着来的人吃饭。
来的人带有相机说,照照相。在堂屋大门口的东边,放了一对红垫子的铁椅子,伯坐在东边,妈坐在西边,小六穿了红大衣,头上扎着花站在两老的身后。母亲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穿着带大襟的蓝色外罩褂子,里面套的是棉袄,下穿蓝色棉裤,紧口的黑布鞋,薄薄的花白的头发,东边的鬓角处有一小绺白发飘着,两眼安静地看着前方,紧抿着嘴,脸上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慈祥,似乎透着舍不得女儿的心情。右手自然地放在腿上,左臂紧紧地靠着父亲的右臂,好像这样就有了坚实的依靠。左手斜斜地放在腿上。母亲,慈祥地母亲坐在那儿,满脸的善良与慈爱,满脸的安详与牵挂。当时匆匆忙忙的,我也想到叫多照几张。可是没有说出来。当时为什么不多照几张呢,母亲也可以多留几张照片。
在社旗三初中时,母亲哄杨宝宝。一天下午,母亲与学校的老戚嫂、老王嫂几个人去街上,回来时母亲给我说:“大坑西北角大院里卖缸盆儿的,便宜的很,七毛钱一个。”第二天上午我没有课,专门去看看,是七毛钱一个,够便宜了,但是瓷盆上裂有干口子,盛水是不中,只能盛粮食盛面。当即买了两个。
小六到学校来,说闲话时我想起来母亲是否有照片留下了,小六说:“有两张。”我说:“再来了,你把底片拿过了,我洗几张,是个纪念。想咱妈了,拿出来看看。”小六说:“可中。”过了一段时间,小六又来了几回,却没有拿来照片。我说去东头拿去,去了往往又忘了。
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去东头找小六。刚推了车子到过道,见小六领着晓阳正出来,我说:“想出去哩。”小六说:“正说想去学校,你来了。”到屋里坐下问小六道:“照片洗出来没有,东西我买了,买了三斤大肉,也煮了煮,又买了16个小馍。”小六说:“我拿到一个像室,说国营像室洗的好。”我说:“你把照片拿出来给我,我洗吧。”第二天把照片拿到工业路亚细亚西北角的邮电局楼下像室,一问:“翻拍一张七元,洗一张0.5元,共计17元。”
有一张母亲在社旗山陕会馆照的照片。母亲坐在方凳上,腰挺的直直的,端庄安详地坐在那儿,膝盖并在一起,一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上穿黑色带大襟布衫,袖口长了些,向上挽着,下穿黑色的裤子,脚穿一双圆口黑布鞋。母亲头上是薄薄的白发,双眼专注地看着前面。精神矍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笑意,紧抿着薄薄的嘴唇,小六站在母亲的右边,一只手搭在母亲的左肩上。背景是山陕会馆的大拜殿,殿前是石牌坊和牌坊两边的松树,松树青青的立在那儿,安安静静的。地上铺着大青石,一道道的石缝像围棋盘,又像人生的道路。
童年时,母亲的疼爱依稀还在记忆之中,三十七年的时光,和母亲相处的三十七年不能算短暂的时光,像阳光一样融入到了我的心灵之中。母亲的风范,母亲的善良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气质和品格,点点滴滴犹铭记,丝丝缕缕是慈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岁月悄悄地流逝着,思母之情就像那东逝去的河水,奔向远方。
作者简介
杨连山,一九六二年六月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 一九八一年年七月参加教育工作,现为南阳市十四中高级语文教师,校报琢玉主编。先后主编了雏鹰、文网、琢玉等校报,编印了《文网荟萃》、《十四中校志》、《文海拾贝》、《心有灵犀》、《小荷尖尖》和《杏林花满枝》五本书。藏有三万六千多册毛著红宝书连环画,酷嗜红楼梦。 二零零九年八月发起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的活动,坚守十年,行程二万多公里,执着的为十四位南阳籍烈士找家,已经送六位烈士魂归故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日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阳电视台、广东考试网等数千家媒体进行了数十余万篇次的报道。《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等数十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著有《永远的谷子地》一书。二零零九年获南阳第一届读书月读书人物称号,二零一四年获河南好人称号,二零一四年获南阳市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二零一六年获南阳第八届读书月金牌推广人称号,二零一八年获南阳市十佳最美家庭称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