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是爱好长跑的运动者,当然也是爱好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小说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长篇小说是生命线,而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则是为了写长篇小说而作准备的练习场或者台阶。
短篇小说,比较灵活多变,可以在文字表现方式和情节上进行各种大胆的实验。一旦来了兴致,完全有可能不作准备便一气呵成,几天内就能顺顺当当地完工。
长篇小说,却有别样的心情。有种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和最足的感觉,那种充实感是任何中、短篇小说都难以取代的。
那就来看看村上春树是怎么写作长篇小说的。
首先,要心无旁骛地写长篇小说,不能一会儿写个随笔,一会儿又写个短篇小说啥的。为了隔绝国内的闲事,他甚至跑到国外去写作去了。
这一点,我最近很有感触。我在参加简书的日更,但是又想创作短篇小说去投稿伯乐。首先是时间上的冲突,一天可能也就1、2个小时的思考和写作时间,已经构思和输出了日更文章,再想输出短篇小说就太难了,不仅时间没有了,更重要的是由于用脑过度头开始疼痛、脑袋开始失去平衡,这个时候,也就写不了其它的文章了。其次是素材上的冲突,好不容易积累的素材,都用到日更的随笔呀、观察呀、思考呀里面去了,再构思短篇小说总是感觉难上加难了。
其次,要有规律性,比如,规定一天写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
伊萨克·迪内森说过:“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实在说得妙极了。一天写十页,一个月便能写三百页。掐指一算,半年就能写出一千八百页。《海边的卡夫卡》的第一稿就是一千八百页。半年时间,一部大作也就诞生了。这就是“复利”的神奇。我没开始认真对待写作的时候,是这样的,想起来了,就去写个几百字,过了几天,再去写个几百、上千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久了,再算上变来变去的想法和修修改改浪费掉的时间,最终也没个成型的作品出来。
再次,要经过三次的修改。小说的第一稿完成之后,可以暂时放一放,休息之后再进入新一轮的修改。注意,这个时候,进行的是尺度相当大的整体加工或者从头到尾的一次改写,这个时间可能是一到两个月。第一稿改完之后,会再搁置一周,然后进行第二轮的修改。这一次也是大刀阔斧地从头改写,只不过更加着眼于细节,仔细地修改。然后,把作品在抽屉里放上个半个月到一个月,努力忘掉它,这叫好好“养护”。一段时间之后,再拿出来开始彻底地修改细微的部分。
再再次,征求第三者的意见,然后不停地修改。这一条非常重要,因为我写作很少拿给第三者征求意见的,即使拿去投稿了,收到伯乐或者编辑的反馈意见和拒稿评论,往往总是脑袋一热血,一听到批判的话,有时也会不免怒上心头。为了应对这个,村上春树有一条独门的规则,那就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无论如何一定要修改”。冷静就行,不要管那些意见是对还是错,改就是了,改完之后,回头看时往往会发现还真隐含着问题呢。我现在最怕的也是“自认为自己写得很成功、很牛逼”。要相信,不论什么文章,必然都会有改进的余地。不管作者如何认为“写得真好”“完美无缺”,其中也有变得更好的余地。
写长篇小说,就是要不停地锤炼敲打,剩下的事儿交给时间之手就行。不要一味地被时间掌控,要主动出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