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米兜兜
1
群众这个词,我接触到的时候不知道是几年级了。
老师讲解词性的分类时,用了群众这个词来举例。
老师说,群众是个中性词,既不带褒义,也不带贬义。
父亲是一个老师,父亲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认同这样的分类。
只是,回到现实生活,他不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与体验者,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基于现实情况的分类方式。
他将群众分成三拨,一拨奋发努力的群众,也可以称为先进群众。一拨跟风学坏的群众,也可以叫作落后群众。还有一拨随时观风而动的群众。
父亲当时观察和体验到的情况是:三拨人里头,第一拨人很少。第二拨人渐渐多了起来,如果不正确引导,情况只会越来越坏。第三拨观望者最多,但是谁也不知道他们今后是学好变成第一拨,还是学坏变成第二拨。
敏感的父亲从上次校园发生的盗窃案已经意识到了引导群众的重要性。
邱宝山本性善良,如果有人正确的引导,绝对会是有一个好孩子。
但现实却是他缺乏正确的引导,跟着一群不务正业的混混在一起,最终变成了学坏的那一拨。
我很钦佩父亲这样的分类方式。当然,更让我佩服的是父亲看待群众时持有的发展观。
虽然他的眼里常见的都是落后的群众,他生活的周围也总是比他落后一些的群众,但是却很少受到干扰,并始终保持着不带感情色彩的中立,并相信落后的群众只要引导到位,就可以转化成先进群众。这点委实难得。
2
新任村长是父亲的中学同学。他也有着父亲一样的感悟。
他刚上任不到一年,就不断接到村民投诉。
不是这个家里被偷了东西来找他,就是那个家里怀疑另一半出轨偷人干了仗。
甚至有传言说还有家庭偷偷摸摸把皮肉生意做到了家里,女的接客拉活,男的站岗放哨。
人们日子过好了,渐渐的也不劳动,田地也不耕种都荒在那里,却成天打牌,把好端端的日子过得糟心吧啦的。
如果不正确引导引导,只怕世风日下。
村长觉得大家之所以对这些偷鸡摸狗、伤风败俗的事情麻木无感,主要还是因为教育没跟上。
他对父亲说,现在上头有文件来了。以前教孩子养孩子是家里的事情,往后可不得这么干了。读书不送娃念满九年,老子就犯法。
父亲一听,也很高兴,他说:老村长怕管计划生育,管着管着就下台了。你呢,管这个有没有什么好法子?
村长道:老村长管不下去是因为大家觉得计划生育是绝户的事情,教育可不一样,那是为着人家好。
村长对于抓教育兴致高涨。他找人在村里刷标语,架广播,隔三差五就把红头文件的精神给大家读一读。
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他才深切地感受到做好事情背后的阻力。无论他嘴皮子多厉害,依旧说不动那些辍学孩子的家长。有几次还闹得差点动起武来。那些不愿意送娃读书的人也见到他就躲。村长去一次就扑一次空。碰上有人的时候,人家也是大门一关,直接谢客。
3
村长和父亲想到了树典型这招。
在父亲所教过的学生中,他最看重的是伯母的小弟西娃子。
西娃子会读书。这个是全村的人都知晓的事情。他在县城里读高中,成绩不错,很有考大学的希望。
村长和父亲一合计,也觉得西娃子很合适做这个典型。
只是,没想到群众和群众的思想并不总在同一个层面。有先进的群众,也就会有落后的群众。
落后的群众是井底之蛙,但是谁有能否认他们看到的那一小片天不是事实吗?他们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又有什么错呢?
在落后的群众面前,他们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再先进的思想也是进不了耳朵的。
对于培养一个大学生的高额花费,农村的条件远远谈不上乐观。
那些摊上有努力用功读书孩子的家庭不仅觉不出会读书的好处,还总会怨教育蛊惑人心。
先进的群众看到的是西娃子上大学了,就有机会见识到更大的世界。
落后群众看到的则是另外一番光景。
为了给他读书,刘老倌六十好几了依然是村里的种田大户,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
为了给他读书,他大哥二哥的意中人给吹了,年纪一大把也说不上媳妇。
为了给他读书,伯母给拿大头的伯父当牛做马、忍气吞声很多年,一直隐忍不发。
读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家的事情。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谁有能保证在熬过了漫长黑暗之后能够迎来光明呢?
但无疑那时候,对于舔尝不到读书好处却相反要受读书所累的人,伯母她们一家算是很先进的群众了。
这其中我伯父也沾了一把光,成为了先进的群众。
后来,人们也总夸他有眼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