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快乐教育不是“享乐教育”

快乐教育不是“享乐教育”

作者: 老鱼_a32c | 来源:发表于2018-05-30 06:24 被阅读0次

    1  欧美教育没有中国教育散发出的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压力感。归根究底,这是因为西方教育,或者说整个社会,对所谓的“成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孩子在学习中不需要为了补自己的短板而疲于奔命,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的长板更长,成为绝对优势。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个犹太裔的孩子,虽然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他也要做医生。这个孩子对机械工程很感兴趣,他的父母就搜集了各种各样汽车和机器人的模型让他研究。

    即使是音乐、美术甚至电子游戏这样的专业,也很少被安上“不稳定”的帽子而受到家长的反对。

    西方教育到底公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学题目,在这里笔者不敢妄断。不如就根据某些批判西方教育的舆论,来看西方教育是否比中国教育更“不公平”。

    很多所谓揭露西方教育“骗局”的文章喜欢用中国的高考为例,证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即使考试残酷,但穷人的孩子依然有机会鲤鱼跃龙门,改变自己的出身。

    然而事实上,西方的高考也是以分数为录取标准(比如澳洲的VCE考试)。就算有一些老师推荐的成分存在,但绝对不会以此为主,更不会像某些影视作品描绘的那样,只要有实力人士推荐,一个人就可以随随便便地进入名校。

    又有的人说,在国外想要学习好,成绩好,就只能上私立学校,并且花大量的金钱让孩子通过特长班或者家庭教师得到额外的学习机会。而国内大部分地区以公立学校为主,孩子不需额外的花费就能保证学习成绩。

    这样的说法依然经不起推敲。

    首先,国外的公立学校普遍存在被中国媒体妖魔化的现象。就拿笔者所在的墨尔本来说,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完全不输私立学校,孩子甚至要通过考试才能入学。

    并且,并非所有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竞争力的知识都需要通过特长班或家庭私教课才能获得。还是用前面提到的那个犹太孩子为例,他远超同龄人的数学成绩完全来自他爸爸自己的辅导。而他爸爸的辅导方式,就是坚持陪孩子练习口算和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内超前学习。这种程度的辅导,一般数学水平的家长其实都胜任有余。

    同时反观国内,虽然公立学校的绝对数量超过私立学校,但是近年来优质学区房价格的水涨船高,各种补习班的风行,都在挑战着所谓的“教育公平”。

    而且在任何公立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是少数,那剩下的绝大多数成绩普通的孩子,真的能证明国内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比国外公立学校的好吗?

    西方教育真正推崇的理念是什么?

    以笔者的观察而言,相较于笼统的“快乐”、“轻松”等词,西方教育真正推崇的理念有以下四点:

    鼓励寻找并坚持自我。

    与西方文明对个人意愿的重视一脉相承,西方的教育从小就鼓励孩子寻找并坚持自我,也就是如下图澳洲幼教大纲所谓的“身份认同感”。我们可以看到该大纲使用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形容孩子感受的词,诸如“安全”、“受支持”、“独立”、“自信”等,而非泛泛的“快乐”。

    就拿笔者最熟悉的幼儿园课堂来说,不管是画画、做手工,还是讲故事、做游戏,绝大部分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锻炼孩子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非获得一个统一的成绩。

    又如笔者学生很喜欢的英国绘本《我不知道我是谁》,兔子达利通过观察各种动物和一系列的事件,最终相信自己是一只兔子。国外这种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自己的童书很多,从侧面印证了西方社会鼓励孩子寻找自我的教育理念。

    网络截图

    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需要动力,而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可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据各种研究数据表明,内在的学习动力比外在的学习动力更重要。内在学习动力不仅能让孩子在当下的学习过程中更专注,甚至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持续学习和进步。

    相反的,外在学习动力即使能让孩子暂时坚持学习,但是不足以让他们在学校以外自发学习。而且过分依赖外在学习动力,甚至会让本来对学习感兴趣的孩子逐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

    比如笔者接触过的一些不喜欢学中文的华裔孩子,他们并非从小就反感中文,相反地,由于他们的家人会说中文,他们有很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兴趣。

    然而,很多孩子被送到传统的、枯燥乏味的中文学校上中文课,久而久之,他们原有的学习动力逐渐消失。虽然很多家长试图用奖励或惩罚的办法逼孩子坚持,效果也是相当的不理想。

    又比如很多人追捧国内严格的基础教育,认为国内的孩子算数快、认字多,远超国外。然而,每年高考之后都会出现的扔书、烧书现象,在国外闻所未闻。

    青少年对这种野蛮发泄的需要,应该可以为国内大学生沉迷游戏以及中国成年人阅读量世界倒数提供一些解释。

    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虽然孩子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西方教育同时强调对孩子抗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培养。

    很多时候,孩子的兴趣好像来得快,去得更快。但当孩子主动学了半年钢琴以后,提出“不喜欢“了,孩子是真的彻底丧失了学习兴趣,还是因为畏惧练琴的困难而想要退出,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教育提出老师和家长应该通过鼓励和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接受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克服困难并享受到成就感。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积极的印象,变得更热爱学习。

    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与中国文化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截然不同,西方教育认为家长才是唯一有权利为孩子(尤其未成年)做决定并负责的人,学校和老师只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辅导。

    如果孩子需要额外的练习或者拔高,都约定俗成地由家长自己负责。这样的区别,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家长移民以后,对国外的学校产生了诸如管理松散、不负责任等评价。

    比如笔者所在的澳洲,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学习英文拼读。虽然老师在课上会讲授字母表和拼读规律,但孩子真正的练习是通过每天带回家的分级读物完成的。阅读分级读物的过程和质量完全由家长负责,老师很少询问,也基本不会干涉。

    分级读物

    并且并非只有便宜的公立学校会这样做,大部分的私立学校也是如此。但这并不能说明外国老师不负责任,而是代表了他们对每个家庭的尊重。因为并非每个家长都认为乘法口诀或者打网球是必备技能,只有家长才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付出额外的精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快乐教育不是“享乐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nz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