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研究问题,进而形成有价值的优质选题?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基于“研究什么问题、利用什么方法、将得到什么结论、该结论具有什么意义”的思路进行深度追问,了解选题的来源路径,掌握精准定题的策略方法。
1. 多元路径探寻选题来源
其一,关注政策热点,从大处着眼发展趋势。中小学教师在寻找教育科研选题时,要适当地“登高望远”。一是关注近年国家教育政策。通过深度解析政策制定的社会背景和顶层设计要点,了解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与热点议题。二是关注当地教育政策,特别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度、规定或实施方案。通过当地教育政策缩小选题范围,使课题更具有区域代表性和现实价值。三是关注教育热点问题。中小学教师要深入分析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必要时开展跟踪调研,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科研选题。
其二,学习课题指南,从细处留心选题方向。针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工作,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会制定规划纲要、课题指南,也会制定专门的年度课题指南,这是中小学教师确定选题方向的重要参考。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涉及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维度,反映了一段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难点理论与现实问题。除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以重大或招标课题方式呈现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课题指南通常会列出具体的选题方向,老师们可以通过学习当年的选题指南,了解哪些选题是重要的、亟须研究的,从而提高选题立项的机会。需要强调的是,不能直接使用或者以简单替换部分关键词的方式套用课题指南名称,而是要在指南的指导下细化形成更聚焦的小切口选题,以小见大。
其三,聚焦教育实践,从小切口落位研究问题。确定选题方向后,中小学教师还需为选题寻找适合的切入点,实现教育科研的精准落位。对此,教师们可以从问题出发,以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为导向。教育研究的“问题”通常是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个值得“追究”和“设计”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现实性问题,即需要学校层面系统改进的问题;二是探索性问题,即教育新理论和新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时所遇到的问题;三是反思性问题,即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对象,对其行为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出的问题。[3]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追问选题是否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为目的,是否考量了学校或研究者已有的研究基础和优势。
2. 全方位环顾精准定题
其一,“上下看”:审视自身实践经验。“上下看”指教师需要回眸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敏锐地捕捉教学情境中的各种现象,从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是一个既立足实践又超越实践的过程:教师一方面会碰到困惑,通过追问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也会积累成功经验,及时总结有利于其找到背后规律,这些都是教师做研究的基本立足点。日常中,教师可以通过列问题清单,寻找教学困惑背后的真实问题;还可以通过做问卷调查,区分问题层次,凸显问题的关键特征。
其二,“左右看”:对话同行融多元观点。“左右看”指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同行同事等外部视角审视日常教学,通过对话交流、大胆追问,激发确定选题的思路。教师与教育理论研究者对话交流,可以借助专业研究人员扎实的理论优势,敏锐地感知问题,让研究选题更具可行性和专业度;与同事对话交流,可以借鉴不同教育情境的差异,探讨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找到更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寻找科研选题时,既要对话交流,也要注意坚持研究的相对独立性。
其三,“前后看”:综合相关文献材料。“前后看”指教师要查阅相关文献材料,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从立项选题和文献综述中找创新点,从文献的阅读、分析和质疑中明确选题方向。教育问题具有研究积淀的特征,泛读、精读和分析文献可以为清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借鉴,还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判断未来研究的创新性,进一步明晰选题着力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