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真正使用微信,作为一名使用者和研究者,遇到了一些细节,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微信朋友圈
强行发朋友圈前必须发图片;第一次发朋友圈,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需要分享一个百度文库的网址链接,然后我发现主动发朋友圈必须发图片,同时编辑部分也没有输入网址的地方;我不得不打开电脑版网页,找到微信分享,扫描完成这次发朋友圈;
这个过程我注意到了几个点:
必须发布图片,微信官方并不希望发布时不带有图片;
可以发布纯文字,长按发布图标即可,但是这个功能是隐藏的,等于没有;
由于这可能是微信的产品策略,在没有深刻理解微信用户行为模式时,我对于产品的独特策略没有资格随意评论,但是独特策略一般用于培养独特的用户习惯,这点是肯定的;
在使用朋友圈几天后,我发现朋友圈与QQ空间的一个显著的不同,这个不同导致了朋友圈与QQ空间互动比例的差异:
QQ空间:显示互动动作(点赞、评论、分享):
朋友圈:隐藏互动动作(点赞、评论):
直接显示与否,导致了行为的成本的巨大差异,一个可直接点击,一个需要间接点击,多点击一次造成的成本降低了互动比例,但是,增加的成本同时起到了一个筛选的作用,让真正想要互动的人去互动,也增加了互动产生时受重视度;
但是我发现互动的比例十分之低,我这边显示的比例是整页拥有互动动作(点赞及评论)的内容十分稀少(假如微信朋友圈互动内容的显示另有规则,则本条为我个人观察不深入所致),稀少到几乎平均十个内容都没有一个互动动作产生;
有人可能说是我朋友圈问题,我的朋友圈确实特殊,因为都是陌生人关系,也就是弱关系朋友圈,但是我的QQ好友同样属于弱关系,所以类比之下,特殊性的原因被排除掉了;
在使用朋友圈时,我发现了微信中另外一个我认为明显不合理的设计,如果以上很多设计可能是微信刻意的合理性设计,那么这个我认为并非如此:
当我点击到一个人时,我期望找到他的朋友圈,但是我点了一阵子,个人主页里就是没找到,后来不小心点击到个人相册选项,进入后发现就是朋友圈:
首先个人相册的描述无法让人直接明白这就是朋友圈(个人相册跟朋友圈的定义有明确的差别);给我的感觉是微信官方是想让朋友圈与相册融合,最终却没有融合成功,然后留下了现在的不伦不类;
如果个人相册点击进去只显示图片部分,那么这个设计就是合理的;
二:百度文库
上面我提到了百度文库,最近因为研究一些东西,所以开始大量使用百度文库:
重复性质的提醒
这是没有必要的设计,就如同我去到一家便利店买东西,每走一步,就会被告知一声:你要是觉得东西好的话可以买下来;
推荐规则设计(我犯的低级错误,但是我保留了下来,以此警示自己)
这个设计,原本因为我没有细看认为是一个重复性推荐,在细看之下,才发现相同标题的文章链接并不同,这在文库中应该属于比较常见的现象(同标题也可以不同内容),所以这个设计相对是合理的;我原本认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设计,这个错误的认知是缺乏验证导致的;
审核效率低下
我申请审核了一篇文章,五天之后审核完毕,中间经历了三个工作日,文库的效率竟然如此低下,文库由于经常被人利用做SEO,所以审核应该严格一些,但是作为一款成熟的产品,应该有更加先进的自动化与人工审核配合的规则来保证最基本的效率,这种效率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三:QQ群搜索
有搜索的地方,就有排名优化,QQ群搜索也不例外,由于规则的漏洞,所以经常被恶意优化者利用,比如搜索java这个群排在前面,这个群看女性人员所占比例即可得知这是一个非正常优化群;
这类群因为人员主要是假的,真正技术人员很少,所以群的价值并不大,也就是这并不是对用户最好的结果,这是一个矛盾,非正常使用者与正常使用者之间的矛盾;
最近在研究TRIZ理论,解决系统中出现的矛盾即是系统进化的推动力,很明显,QQ群搜索的规则并没有解决这个矛盾;我相信深入研究正常QQ群与非正常QQ群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定能找出真正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
四:腾讯视频
最近在集中学习,大量使用了腾讯视频的纪录片频道,对一些使用中的细节感受较深,然后写了几十条给了腾讯视频官方,腾讯视频采纳了部分我的建议(腾讯采纳建议和改变的速度显示了内部的活力),修改了一些设计,比如看单的显示;
改进永无终点,虽然我认为腾讯视频已经做的是三家视频(youku、iqiyi、腾讯)中最好的一家了,却依然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点,比如一个视频排行榜,其中分为日榜周榜与月榜,我不讨论这个设计是否合理,而是讨论设计成这样是否合理:
从静态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很传统的设计,很多内容型网站都有,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个传统设计也是利弊相间,利在新,弊在旧;排行榜是对内容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组织形式,但是假如排行榜一成不变,那么这个有效性就会随着时间不断打折扣,很多网站采用简单的规则设计排行榜,使排行榜只能发挥短暂效能,而不能长久作用,腾讯视频的规则也属于此类;日榜周榜月榜显示的几乎是相同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变化较慢,那么日榜周榜月榜分开显示的意义就较小了;
继续分析,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用户的意义也是不同的,由于用户的分类(最基本的可以按照是否是注册会员、忠诚度及每日访问次数来分类)十分复杂,那么设计一个模块时,就必须思考模块对主要种类用户的意义,对一类用户有意义的模块,对另外一类用户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是妨碍,在这里就必须提到权衡之道,权衡不是妥协,不是牺牲一方去满足另外一方,而是寻找整体性能的最优选项;这个最优选项,一定是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使资源的理想程度达到最高点;
五:阿里云/钉钉
阿里的产品用的极少,偶尔会用起淘宝,用的最多的是登录模块,所以我是没有资格评论阿里的,但是最近注册了阿里云,对阿里云有了一些浅层次的接触,就一些阿里云的做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不尊重用户
在注册后,我很快就接到了一个销售的电话,问我更加具体的需求,注册一般是有需求才注册的,所以这种好意的电话,我只是礼貌性的说明了自己目前只是有意向,暂无实际购买需求;
但是,很快,我彻底改变了对阿里云的看法,我收到了一个短信息,短信是说一个网站服务器的优惠信息的,我跟那位销售确实提到了我准备购买一个网站服务器,但是我提供信息绝对不会为了接下来可以收到一条广告信息;
事实上,整个过程,阿里云确实是在帮助我,这本应该是一个你帮助我、我感谢你的友好过程,但是因为充斥着对交易成功的渴求,整个过程让人十分不快;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这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尊重用户与达成交易;我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尊重用户,在得到用户允许的前提下提供帮助;这样确实会比不尊重用户会失去很多交易量,但是我深信尊重顾客才是长久之道,这种即刻激发所有潜力(未购买者即是潜力用户)的行为我不敢苟同,同时我也要建立一些个人的底线与原则,来避免自己陷入为了短期利益而不尊重顾客的境地;
在我注册时,就可以让我选择是否需要人工协助,在咨询我时,就可以询问我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优惠信息,那么我获得人工协助和得到优惠信息就变得顺理成章,步骤可能相同,但是因为我获得了尊重,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在注册阿里云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个十分明显的点:购买者其实对服务器知之甚少,十分需要指导者;阿里云官方并不适合做这个指导者,因为顾客更加相信第三方的推荐,所以创造一种帮助他人利人利己的规则,我认为是这类产品可以一试的策略;
最近也收到了阿里另外一款产品钉钉的一个短信息,凸显了钉钉对用户资源的滥用;我只是几天没有登录钉钉,就接到一个提醒(骚扰)短信息;短信息与邮件有很大的不同,短信息对人的打扰程度更高,我也因此反感程度更高,这个短信息降低了我对阿里钉钉的评价,进而降低了我对阿里的评价;
这也给我一个启示:任何子系统内产生的印象都可能对上层系统造成影响,无论好坏,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六:小结
我评价产品,秉持是深入挖掘,反复思考,从不建立在“自己才是正确的”这个基础上;
如果我只是希望依靠贬低其他产品,来以此提高对自我良好的感觉,那我的层次就太低了;我评价这些产品,纯粹是抱着一种研究和学习者的心态,我不仅对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试图思考设计者如此做的原因,同时我也会思考我会如何规避其弊端,在充分尊重用户的基础上达成产品的目的;
比如我发现腾讯有大量的过时网页,这类网页的特点是:仍有很好的入口,但是页面样式已经不再更新,导致整体体验会出现不一致;这类网页在很多建立时间较长的公司内都大量存在,我不会一味的认为这是腾讯的问题,我会认真思考假如是我,又该如何规避多产品及时间线拉长的情况下,对细节的质量控制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我得出的答案是:为网页和产品细节建立档案,使用制造业中的信息化的模式来进行全面监测;
最近因为自己重新开始对细节的关注,发现了很多细节改进的原则,比如:
1:时间推移原则:动态视角原则之一:将一个细节放到更长的时间线来观察,从而确定细节在不同时间点的不同表现和价值,从而对细节作出适应性的改进;
2:真实需求原则:细节再思考策略之一:从用户角度出发,反复观察和思考用户在看到或使用某个细节点时,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产品的设计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细节进化原则:将每个细节作为强化点,使其充分强化甚至产生结构性进化。
在研究时,我使用了这些原则,以上这些产品,并非是我刻意研究,只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自己喜欢或反感的事情,推己及人,通过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进行深度思考,希望能够引以为教训;
只是吸取经验与教训,还不是我写作本文的主因;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即便是拥有无数用户的明星产品,我也发现有很多可能是可改进的点,在感慨完美难求的同时,也打破了我对大厂一定高手如云的定式思维,这点,我认为才是对我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