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探索——以历史学科教学为

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探索——以历史学科教学为

作者: 兰西040郭翔宇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08:55 被阅读10次

摘 要:伴随着教育信息化3.0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中“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具有新理念、新方式、新标准兼容并蓄的“互联网+教育”或者“科技+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手段,其特点可以让经济发展滞后带了教育滞后得到进一步的优质均衡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也给教师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分层教学是一种适成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其目标是旨在探索一种以集体教学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多样化,试图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种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从而为知识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信息化 以学生为中心 分层教学 历史教学

教育学理论强调,教育领域呈现两类规律。一是教育的外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教育的内部规律,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本文是《信息技术与分层教学法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研究》的子课题,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探索》这一课题,笔者认为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将信息化环境、学生为中心、分层教学三者有机融合的并不多见,本文主要从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学,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例,力图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更好层优质教学,做到从具体到一般,立足长远能够指导实践。

一、在信息化环境下历史教学应怎样开展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技术开始作为一个新的要素介入到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教育信息化成为新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让学生能够独立面对并适应当下的信息社会,是这个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和学校在历史学科教学的实践中,要努力推动历史核心素养与信息技术的相结合发展,关注学生能否正确有序地学习与发展自己,这才是教育存在的价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杰夫说过:“互联网一定会为乡村教育带来颠覆性、跨越式的发展,但在技术和模式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在张杰夫的眼中,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互联网因素在乡村教育改革中适时发挥作用显得更为紧迫,也更有价值。原有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只是依靠书本的固态文字和图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完成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大多取决于教师语言表达是否具有故事性、概括性,因此,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中国乡村教育,加快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一时的难点。

但随着教学设备及基础网络不断改善,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电脑、投影仪等设备陆续进入乡村学校,基础设施的短板被逐渐补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逐渐丰富起来,PPT在教学的应用解放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活了。例如,在《秦统一中国》一课中,通过多媒体绘制,学生可以结合动态地图记忆秦灭六国的时间先后和空间顺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秦始皇应该怎样消灭六国,达到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培养目的。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利用视频导入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达到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目的。在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对比,看出整个中国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达到以史为鉴的教学效果。

一、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论”,强调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尊重心灵和遵循教育的规律,进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包括: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既着眼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要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至此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教学模式开始推广应用。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但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来获得这种理解,学生无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知识观念或已有的观念。为了改变已有的观念,学生需要自己建构他们的知识结构,为此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按照这种标准来分析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课堂教学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而且是认认真真、辛辛苦苦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点燃学生追求真理思想的火焰。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使教育达到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人文性”、“地域性”、“社会性”和教育本质所具有的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等等。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对于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兴趣,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鼓励他们成立兴趣小组,在强化擅长的知识后,在重新分组争取让每组的成员中都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引领学习者和辅导者,笔者通过自身语言或者信息技术手段在重新做以针对性的辅导,这样学生们对于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无意间应用教师讲述的方法,也促进了自我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二、优质分层教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形成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确立相应的教学层次,以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期的教学,之所以要开展分层教学,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分层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程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等等。

学生分层。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班教学,或者在一个班级内开展分组教学。但要避免把班级学生标签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避免歧视或偏见。根据学生的进步状况,允许其在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流动。

目标分层。是指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以及班级中各层次学生可能性水平,制定与各层次“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的认知过程或思维方式可以分为6个层级,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它们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低到高发展的。低层目标即从识记入手,理解教材最基本内容,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中层目标即能够将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高层目标即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课程分层。就是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A、B、C或低、中、高3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水平和未来职业定向等因素选择不同的课程层级。

作业分层。针对学生的差异,作业设计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作业;第二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拓展型作业;第三层是面向少数学有余力学生的提高型作业。同时,可以改变布置作业的方式,变“布置”作业为“推荐”作业,变教师给予为学生自编,实行弹性作业制度、学生互帮制度等。

评价分层。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分层评价其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评价分层的关键不在于追求结果,而在于关注过程性与发展性。要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而不是在学生之间进行比较,肯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要变竞争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学会欣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评价分层的前提是评价多元,确立不同层次的多元评价标准。不仅要关注优等生和中等生,更要关注后进生,既要评估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还要评估不及格率。

现在认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正是在历史分层教学中得以体现的不同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不同针对的课程设置也不同,进而做的作业和评价都不同。以笔者所授课的班级为例,A层的优等生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基础上强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推动五大核心素养对人的培育作用;B层的中等生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做以重点强化,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C层后进生优先强化家国情怀,然后引导其主动学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最终达到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教育带来的获得感。

四、结语

总之,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关乎民族、关乎未来宏伟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沉下心去、扑下身来、用心血去成就的事业。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磨炼基石。

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探索——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分层教学探索——以历史学科教学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wp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