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可怜巴巴地跪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行乞。他脏兮兮的脖颈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一天,一位诗人走近老人身旁,他便伸手向诗人乞讨。诗人摸了摸干瘪的口袋,无奈地说:“我也很穷,但我可以给你点别的东西。”说完,他从兜里掏出笔,在木牌上写了几个字,然后告别了老人。
从那以后,老人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可他对此却大惑不解。不久,诗人与老人邂逅。老人问诗人:“你那天在我的木牌上写了些什么呀?"诗人笑了笑,捧着老人脖颈上的木牌念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诗人一抬头,看见老人的眼眶里包含着晶莹的泪花。
老人写的“自幼失明”和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说的都是眼睛看不见这个事实,但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女高音歌唱家玛·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每到周末,总会有人到她的林园摘花,拾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营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肮脏不堪。
管家曾让人在林园四周围上篱笆,并竖起“私人林园禁止入内”的木牌,但均无济于事,林园依然不断遭践踏、破坏。最后,管家只得向主人请示。
迪梅普莱听了管家的汇报后,让管家做一些大牌子立在各个路口,上面醒目地写明:
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即可到达。
从此,再也没有人闯入她的林园。
从刚开始简单粗暴的提醒,到后来略带暖心的温馨提示,收到的效果截然不同。
鲁迅之所以弃医学文,是因为他感受到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语言、文字运用得当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你,运用不当也可能给你带来灾祸。
情商高的人往往会说话,到哪都受人欢迎。而不会说话、话中经常带刺的人往往容易得罪人,不受人待见。
希望我们都是语言的受益者,生活幸福美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