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学习海蓝幸福家课课程,也参加了得到上陈海贤老师发起的“21天自我突破”之旅。
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分享,同事把我当成了意见领袖。
大部分人的烦恼,都在于妄图控制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却不对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权。~陈海贤
我们控制不了过去,控制不了环境,控制不了他人。
只要我们不承认某些东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们脑子里就一直会有一个“它应该要这样”的图景,某种意义上,应该思维就是对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的执着。
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部分?
如果你想锻炼身体,你可以控制自己早上是否早起、晚上是否去散步,你可以控制自己的饮食。如果不能控制长久这么做,你至少可以做微运动。10分钟你也控制不了,你可以控制深蹲或平板1分钟。
你控制不了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但是你能控制自己怎么想,也就是昨天文中提到的情绪ABC理论中的B。你怎样解读一件事情,它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老师提到,控制两分法的第一步,是思考你所担心的事情里,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专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
比如,你担心自己赚不到更多钱,那哪些是你能够控制的?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领取工资,这是能够控制的。业余时间为自己的目标不断学习也是能够控制的。
比如,你担心异地恋的感情,那这件事情中,哪些是可以控制的,两个人都把可以控制的部分做好。
比如,你作为新手妈妈,担心自己能不能教育好孩子,又能赚到零花钱。可控的事情是,孩子养育排第一,不断学习。再挤出时间,每天一点点,做自己想做的事。
所有事情,总有可控的部分。把可控的部分,专注做到最好。
控制二分法的第二步,对于不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同事说,“我普通话考试考了5次,还过不了。明年又要考,但我不知道这次又会怎么样**?”
结果你预测不到,但你可以总结前几次的参考经验; 拼音和朗读过不了,你可以报名学习一个普通话课程,每天早晨练习; 不知道到时抽到那个话题,你可以平时多阅读,或者资料书上的话题,每个都尝试一下,就知道哪些会,哪些不会。不会的再重点做准备就好了。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事情背后可控的部分找出来,并把它们做成计划,那我们就不会陷入到焦虑当中,因为我们一直都是有事可做的。
总结: 控制两分法
第一步,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先想想这件事是不是你能够控制的。
第二步,如果不是完全能够控制的,就想想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在哪里,把这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它能够帮我们缓解焦虑,把注意力集中到现在能做的事情上,让你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工作。
至于结果是“天道酬勤”还是“事与愿违”,那不是你能控制的了。好在那时候,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可以跟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所以问心无愧。”
写起来吧!

来“幸福研修室”,与Polly一起研修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