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听说这几天北京下雪了。
重庆人的朋友圈热闹的很,我跟着热闹顺便也把北京的雪欣赏了。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雪,我想,大概因为大雪笼罩下的世界看起来特别干净,特别简单吧。
干净和简单是我近几年特别喜欢的词语,很有力量。我希望我生活的状态也是干净和简单的。
这几年,干了很多跟教育相关的事。有时候觉得自己有点用,但大多数时候,我感受到的都是没有希望。
昨天,看到了好几则孩子杀害老师的消息,想到我那么可爱的女儿将来要在这样冷酷的世界生活,心情怎么也好不起来。睡前,我跟先生说,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这个世界变得稍微好那么一点点就行。
越对人类的历史有研究,越感受不到人类有任何改进的希望——-“For we have sins ”.人类的本性经过了几千年的所谓文明史,还是没有太多的改变,他们被镌刻在人类的基因里。从高处看,人类和动物有多大的不同呢?毕竟,人类有99%的基因和大猩猩的一样。
我经常认为中国传统哲学里儒家“人性本善”的思想是特别误导人的。人,有那么多邪恶的本性。我记得社会心理学研究里有一些经典的研究案例:比如美军在对越战争中一些士兵屠杀平民的行为;日本侵华战争中一些士兵的行为;印度尼西亚大屠杀的一些暴行实施者的行为········
对越战争美军士兵和侵华日兵在为自己的反人类行为辩护的时候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作为军人,我必须服从命令!”印尼大屠杀的实施者到现在仍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任何错误,他们在镜头面前洋洋得意的面孔让人作呕。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人性。我们自己在同样的情景之中完全可能会做出一样的行为和决定。
我记得社会心理学对这些行为解释的方向大概是几种:个体在群体中所承受的“同一性”的压力;个体在群体中责任的分散;个体为了保护自己自尊的需要对自己行为辩护的本能。
我特别想聊聊最后一个解释:个体为了保护自尊的需要为自己行为辩护的本能。
日本社会在侵华战争前已经经常把中国人称为“支那猪”了。为什么要采用这么具有侮辱性的词汇呢?把人称为猪,是一种矮化行为,因为对于“动物”,人是不需要平等对待的,他们不应该享有“人”的权利。这种情况也发生于二战时期德国人对于犹太人的矮化。
“矮化现象”,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实施这些错误行为的人为自己辩护的方式。“人有保持稳定的内心状态的需求”,这意味着,当行为和已有的认知不符的时候,人类会经历“心理失调”,为了恢复到稳定状态,人类要么改善自己的行为,要么改善自己的认知。sadly,大多数时候,承认自己错了是多么困难啊,于是,还不如改变自我认知来得方便快捷。
所以,你看,人类多么难以被从“sins”中救赎出来啊!因为,他压根就不觉得那些行为就是“sins”.
就如同我们现在经常会经历的被“物化”的过程一样。女性被习惯性“物化”,孩子被“物化”。我们这个时代和之前的很多代毕竟没有太大的不同。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我的学生以及学生背后的家庭。我观察到的“严格的控制”在我的学生的家庭里不是少数。在很多家庭,我看到了三种严格控制后的结果:激烈的反抗型(暴力型);无声的反抗型(退缩型);顺从型(完全的失去了自我)。我也看到了很多父母亲对自己行为的归因习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有好的未来,孩子们现在这些行为都是因为他们天性的顽劣,要予以纠正。人们对发生的事情习惯外部归因。谁不是呢?
我看到了传统的鬼影。我们中国,向来没有对孩子作为“人”来尊重的传统。孩子是属于我的一件“物品”。我想打打,想骂骂。孩子是“我的”。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是必然的。既然是我的私有物,难道不是我想拿他干嘛就干嘛吗?
我也看到了妈妈为自己行为拙劣的辩护(即使当孩子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不这样做,他们怎么能在这个世界生存?我是对的。我怎么会错呢,我走的桥都比他走过的路多!
更多家庭,更多的妈妈没有多大的不同,虽然我们一起交流过很多的教育理念,表面上,大家都懂!
即使是经常面临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即使我经常气馁,经常感觉自己是那个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我仍然在第二天起床后对自己说:After all,today is another day!
该给孩子准备早餐了,又是新的一天。
祝好
Yu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