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而人食五谷,有时而病,必须服药。所以,食粮和药物,并为人类物质生活所不可或缺。精神生活亦然。中国文化以儒道互补为特色,而古人有云,儒学所提供的是食粮,道释所提供的是药物。所以当社会强盛,则儒学盛行,民生凋蔽,则道释蜂起;当个人奋发时,恪奉儒学,受挫潦倒时,又需要从道释中寻求解脱。苏轼,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艺术,也分别有作为食粮和药物的不同性质。“艺术家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师”,所提供的必然是作为精神食粮的艺术品,所讲究的是共性,纵有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创新,都是用“大米”、“面粉”所制成。所表现的是审美,艺术的形象美与真实的生活美相一致而高于生活美,如宋人的山水,既“可行、可望、可做、可居”,而又“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
“天才的艺术家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所提供的往往是作为精神药物的艺术品,所讲究的是个性,犹如不同病症的用药,必须对应不同成分、不同材料、不同配方而制成。所以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表现的是审丑,即对丑的审判,从而成为另一种审美,艺术的形象“美”与真实的生活美相反对而浓缩了生活丑。如八大山人的鱼鸟,罗丹的《老娼妇》,“丑得如此之美”!
作为精神药物的艺术,其正面的意义有三。一是对于“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的艺术家本人,可以作为一种精神治疗的形式,排泄其“病毒”,平衡其心理。二是对于观者,可以深刻地提醒对社会不公的反思,以改革其弊端。三是对于艺术,可以提供创新的借鉴,打破保守的惯常思维。
扁鹊曾说过,他的大哥之医术,远在他之上。因为他是治人于已病、大病,所下的是猛药,达到妙手回春;而大哥则治人于未病,指导人们如何科学地饮食。而世人却只知扁鹊,不知其大哥。
同样,在艺术领域,人们更推崇的是那些提供精神药物的艺术家,认为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而那些提供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却不是艺术家,不过是工匠。这是对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之意义认识的误区之一。
误区之二,更在于因为药物的起死回生之功,从此拒绝吃饭,而把良药当作饭来吃了。则其祸实有不可胜言者。
今天,幸福指数下降,忧郁、焦虑、抱怨、烦躁、压抑、自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医学的介入,更需要艺术的介入。因此,正确地认识作为精神食粮的艺术和作为精神药物的艺术在“心理按摩”中的不同作用,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且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