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时韩昌黎先生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时为先生的师论所倾倒,原来千年以前昌黎先生就定下了基调。当时常常想着,若是能碰到一个书中的师者,会是多么的幸运。可纵观求学生涯,惜哉。
今之求学者不如古之求学者,古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为学之艰可见一斑。而今之求学者,不缺光之朗照,不缺案牍之榻,不缺文书之形,可今之求学者,却古之求学者之精神也。
今之师也不如古之师也,当然不能以偏概全,只是取一现状而论。古之师也博,今之师也杂,古之师,求学之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今之师,常已之惑惑,求教之昭昭,可谬乎?
今之学也杂,其学也博,而欲精之,必下苦工,死工。摈之诱惑,而一心学之。然现代通讯之便捷,信息之丰富,常诱惑之也大,不能控之也多。人多有求学之心,可心常不控手也。于今日立誓,于今日毁誓,而欲又立明日之誓。
千年之家必有家训,而以颜氏为最。古之耕读以传家,正家风,受训诫,子孙百世,万世而受之,受益无穷。祖龙二世而斩,君子之泽,无教,五世而斩。而教化者,百世以传,今得见之,尚有发愦之余音,我辈当习之,醒之。察之,诫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