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但使相思莫相负
很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若彻骨相思终会变作寸寸残灰,
若相思爱恋终究是南柯一梦,
你,还会爱吗?
或许,
你心中的柔情与渴望逐渐被谎言和欺骗消耗殆尽,
你越来越认同“世缘情爱总成空”。
那么,请你翻开明代这本惊世骇俗的爱情小说——《牡丹亭》
牡丹亭
● 爱意随风起,风止意难平
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
一心要把爱女杜丽娘培养成大家闺秀,
聘请陈最良为师,命丫环春香伴读。
丽娘聪颖早慧,
从《诗经》中读到了青春美好、风情月意。
丫鬟春香无意中发现了家中的后花园,
丽娘甫一入园,便为之惊叹,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随后又陷入自怜自哀的无限哀怨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歌德说,哪个少女不怀春,
哪个少年不多情?
每个少女都想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
渴望着爱与被爱。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
园中美景愈发衬托心中压抑的情感,
那场惊世骇俗的春梦也由此而始。
在梦中,
她遇到了一生魂牵梦萦的柳梦梅,
一念心动,一朝云雨,一生绵延。
梦醒后,人不见,意难平。
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啊呀人儿啊,守的个梅根相见。
她恹恹生怀,终日惆怅,
苦苦挣扎,香消玉殒。
幸得命运眷顾,
丽娘重生还魂,与柳生相伴余生。
●相思未了,春梦未完
汤显祖言:“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
《红楼梦》中,
黛玉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 ,
“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史书中载,
娄江女子因读《牡丹亭》怨愤而终,
杭州女伶饰演丽娘,在舞台上气绝身亡。
或许,
她们在杜丽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封建礼教如镣铐一般,
紧紧地锁在女性的手足上,
禁锢着她们的身体,
戕害着她们的灵魂。
她们想要反抗,却无从反抗,
任由封建礼教束缚自己的人生。
她们从《牡丹亭》中看到了一个自己未曾涉足的新的人生道路,
丽娘的勇敢愈发衬托她们的无力,
结局的圆满愈发显得她们人生的惨淡。
现实中有太多的压制与桎梏,
有太多悲惨与不平,
只有通过意识的拓展,
通过想像世界里的追求,
才能在梦中实现理想的幸福。
● 生而有情,因情成梦
不同于《西厢记》等以男性为主体的作品,
《牡丹亭》着眼于女性对爱情、幸福与理想的追求。
相较于崔莺莺的软弱,
杜丽娘的执著在封建社会中弥足珍贵。
在她身上,
我们看到作者汤显祖对心性之学的坚守,
对于“赤子良知”的讴歌。
情之至,生而死,死而生。
这种深厚、真挚而坚定的情感,
使杜丽娘的形象绽放出思想解放与生命自由的人性主义光辉。
与汤显祖同一时期,
相隔万里的西方,
生活着另一位艺术巨擘——莎士比亚。
1930年,日本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如是评价,
“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一个在日薄西山的封建王朝里孑然一身,
一个在风云突变的转折时代中孜孜思索。
他们都处在“东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
他们都深受人文关怀思潮的影响,
所以在作品中都热情呼唤和赞颂人间的真情、真爱。
来自个人公众号【晨未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