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娃指着一大张花花绿绿的纸:妈妈,我要这个,这个,还有这个,给我买。
一脸懵的我看过去,原来这是一张商品目录,来自最近给他买了一个益智桌游玩具。我最初只觉得它包装精美,还附送了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图纸,结果居然是一整张品牌广告。一整套玩具目录展示眼前,不认字的娃看着图点点点:这个我有了,这个没有,这个没有,没有的我都需要,快给我买。
以前听说小学生会互相攀比,一定要买特定品牌的电话手表,或者衣服鞋子。庆幸自家娃还小,还不会被这些消费主义的攀比心态侵蚀。没想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来的这么快,四岁半的孩子就已经知道,图片上的东西是商品,只要提要求,就有可能得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721529/dcfa13a2823311a3.jpg)
专家们说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需求,于是对着该死的广告纸跟他讨价还价:这个3岁小孩的,你已经4岁大了对你来说太简单了;这个是连线的,我们已经有类似的了;这个太贵了,这个月预算不够了…最后两人协商,选定了一套旅行套装。
事后我一寻思,为了防止他被广告触达,被消费主义洗脑,只顾着不让他看太多电视,却忽略了最原始的宣传单页。商家的广告宣传无孔不入,简单易懂,能在孩子心中激起共鸣和购买欲。
而这其实并不是娃第一次被广告击中,这就是为什么家里有四套完整的汪汪队绘本,因为每本书封底,都有这一些列绘本的所有缩略图。两岁多的娃就会把自己拥有的绘本拿过来一一对照,发现自己还没有的,就跑过来:妈妈,这本我们家没有,我想要这个。
孩子们处于商品过剩但消费欲望永远不能满足的时代。不止绘本、玩具包装自带的广告目录、各类动画视频的周边玩具贴纸、卡片,甚至孩子们在学校里也会相互讨论,某天娃放学回家,说想吃杨桃,因为某某小朋友说他吃过。电梯广告也会抓住时机播放奶酪、饮料广告,娃看了之后扭头向你,一边假装咽口水一边扑闪着大眼睛:妈妈,看上去好好吃呀,我也想吃。
正如《制造消费者》里所说的,儿童最容易被消费广告煽动和吸引,如果小朋友吵着要的,父母大概率会妥协付钱。所以聪明的逐利的商家,在用所有能触达的方式:纸质的,声音的,图像的,在孩子们心中植入广告,撒下消费主义的种子。有的现在就收割他们的父母,有的等待收割长大后的他们。比如汽车公司会制作针对儿童的广告,儿童如果一直在父母面前念叨某款车很酷,父母在选择的时候很有可能受影响。等到看着这些广告的孩子长大了之后,选择从小被触达过的品牌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看来,只要身处现代社会,孩子们就躲不过消费主义的全面围堵,堵不如疏,是时候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和消费观念了。
家长能做的,首先是以身作则,不要过于陷入物质的漩涡,避免过度强调品牌,避免过多够买我们实际上并不需要的物品。
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和孩子解释广告的概念,帮助孩子识别和区分广告、故事、真实的世界。在电梯里看到广告,我就会和娃说,这个奶酪看上去这么好吃,是商家付了很多钱做的很好看的样子吸引你付钱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好而且我们并不需要。就算真的需要,我们也尽量不要买花钱做广告的牌子,而是去超市比价,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相同质量和功能的商品。
最后,是制定规则教会孩子延迟满足。看到什么都要肯定是不行的,有时候外出路过玩具摊,娃啥都想要,我会规定每次只能买20块钱,如果超过20块了,妈妈可以拍下来,在淘宝上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同样的商品,几次下来,他便能主动说:妈妈,这个拍下来,我们回家看看淘宝上有没有。
娃已经四岁半,接下来计划培养他的财商,和他一起制定购物规则和计划,比如规定学习类的工具和书籍爸爸妈妈付钱买,自己的玩具和零食,就需要自己攒钱来买。妈妈会定期给零花钱,你也可以劳动挣钱。获得的现金可以自己决定是立刻就花掉,或者攒起来买未来你的梦想之物。
希望能逐步培养起他延迟满足的能力,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带着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纪念快乐长大。
原创 夏小胖 极简夏小胖 2023-03-14 19:52 发表于浙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