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教研员们和亲爱的同仁们,我是实验初中的张萍萍,很高兴有幸和大家聊一聊参与省评优课和王非老师磨课阶段的一些感受。给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积累在于平时。
首先王非老师敢于突破原有的框架,建立新的情境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对于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这节课,我日常上课的设计是先分析鸟类飞行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从鸟的各部分结构、生理特征分析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常规的框架容易上手和教学,习惯了之后就很难走出舒适圈。而王老师的课程设计从观鸟说起创设情境,然后用观鸟的趣事串联起整节课,用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观鸟情况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爱鸟意识。据说王老师为了这个导入和情境教学,特地去山里观鸟,体会鸟类的飞行和观鸟的乐趣为课程积累素材。还有上次的市评优课的比赛,王老师独辟蹊径地以两种不同地液体导入、接着分析成分的异同、然后再讲尿液地来源和形成,这种通过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然后再分析整合知识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地同时又新颖独特。我想无论是情境教学还是新颖地教学设计都离不开王老师对教材的研究和对生活的观察,只有这样才会将观察生活的感受运用到教学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王老师对实验的打磨和精益求精。生物课堂上有很多实验,需要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王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无论是评优课还是学校的公开课,他都会准备很多的新颖的实验,比如评优课上观察鸟类外形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连接鸟类羽毛的特点,他设计的实验:往羽毛上喷水、将杂乱的羽毛捋顺、显微镜下看羽毛的结构,通过这一个个小实验从直观的感知到微观观察、层层递进的阐述鸟类羽毛结构致密、适于飞行的特征。我很好奇的问王老师怎么想到捋羽毛的实验,再喷水、然后再看细微结构的?原来还有一段故事,他说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看到有老师是用洗洁精清洗油脂,然后再羽毛的情况,后来他试了试之后发现效果不好,又改进实验,重新做实验想到了将杂乱的羽毛捋顺并在显微镜下看结构的设计。原来我们看到的小的实验创新背后有王老师这么多的付出。据说这次解剖的鸽子就有10只之多。为生物课堂“献身”的家鸽们“默哀”!
创新实验也是我们学校生物老师的日常,在平时的生物课堂上,需要做很多实验,而校园里的各类植物就是我们的实验材料。校园里总能看见生物老师们拿着剪刀和材料筐,光明正大采摘植物的身影。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和金丝桃的缘分”。我们在做光合作用实验的时候,书本上的实验材料是天竺葵,面临采购的问题,不方便。于是我们组就开始分工找校园里适合的植物叶片做实验,晚樱、桂花、三叶草、金丝桃、红叶石楠,差不多草质、薄、易于脱色的植物叶片我们都试了一遍,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后的反思,让我们发现可以完美替代天竺葵植物金丝桃。金丝桃的叶片薄、脱色快、并且滴碘酒显色快。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在做蒸腾作用的实验,正好金丝桃长势完美,再次选中了它。现在我们看见金丝桃仿佛看见了宝贝。日常的找做实验,改进实验虽然辛苦,还常常失败,但成功后的满足是不可替代的。也正是因为我们平时有意识地去动手实验、改进实验才有了实验的创新。身在这样学习气氛、研究热情高涨的学术氛围的学校和组里,我何其荣幸,同时这也鞭策着我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这次的评优课,我也有幸感受了很多精彩纷呈的生物课堂,实物观察、剧本演绎、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令我眼花撩乱,记得有一位老师设计的关于流线型的减轻飞行阻力的实验,利用刻出不同形态的萝卜,然后演示不同的形态下的萝卜在水中的运动的情况,清晰直观的展现了流线型的外形减轻阻力的作用。从评优课的观摩以及王非老师的磨课过程,我感受到一位年轻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研究教材、课标、学生、观察生活以及实验的能力的提升,还离不开团队合作的力量!未来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和各位小伙伴们一起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