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的课堂有"徘徊"感吗?

你的课堂有"徘徊"感吗?

作者: 字花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17:09 被阅读0次

    今天读了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应从徘徊走向突围》一文,受益良多。

    刚从教时,我很希望在我提出问题后,马上有同学举手回答,否则就很焦急,甚至有些不开心,觉得学生怎么可以这么慢。后来,我慢慢知道应等待,应把节奏放慢,我由此学会了,让众多同学围绕一个问题一一发表见解,大家从中取长补短。再后来,在广东省实验中学跟岗学习,从楚云老师那里学会了寻找教学切入点 ,设计问题还要具有辩证性。接着,学习如何在课堂进行追问……今天从肖老师文章中看到设计"徘徊"感的问题,感觉这个命名太妙了,太贴切了,非此名莫属。肖老师真的是一位"梅西式"球员,天生就有一种即兴的灵感,他从一个叫罗老师的《赤壁赋》课上,豁然感悟:课堂应有"徘徊---突围"的过程。最具有魅力的课堂教学有徘徊式的曲线之美:学生在课堂上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深思,时而欢欣,时而迷惑,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了罅隙,寻得光亮,获得突围的快乐。学生在这"徘徊"中有了突破,在挣扎中有了体验,这样才有难忘。因为学生自己成了文本内涵的主动构建者。

    你的课堂有"徘徊"感吗?

    课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似乎很成功,其实是师生参与不深入的表现,从文字表面滑过。

    而要让学生获得"徘徊"曲线式前进的体验,必先有"徘徊"式的问题。什么是"徘徊"式的问题?

    肖老师举了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设计"_____的月色"这有问题,就是有"徘徊"感的问题,在细读深思后,补充描写月色的句子的不同感悟,这样说苏轼复杂内心就有了依托。

    再如《赤壁赋》一文中,在找到"月"作为教学切入点后,不妨让学生读含"月"、写"月"的句子,再追问学生:"客人之月与苏子之月是否是同一轮月亮?""从赤壁之月中,你读出一位怎样的苏轼?"思考这些问题,就"迫使"学生反复的咂摸文本中的词句,反复思索词句背后的意思,"迫使"他们反复的比较,"迫使"他们反复的提炼、总结,这就是主动学习,深度学习。

    所以,"徘徊"是开掘文本、钻研文本的钢钻,是凝思后的豁然开朗,是调动学习、激发学习。

    "徘徊感"的问题,研究起!

    你的课堂有"徘徊"感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课堂有"徘徊"感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gy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