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是用来控制的,是用来觉察的。
情绪的背后一定有动机。
有情绪的时候是成长的绝佳机会。
成人的人生经验有可能是落后的。
一个人会因为爱而改变,不会因为另一个人改变。
信任、欣赏、尊重、合作
自律、感染、接纳
道 懂得生命 (知道、懂得) 家长无意识在孩子青春期时争权力。懂得了自己就懂得了别人。懂自己两种办法:阅人无数或向内看自己。1、父母做父母,孩子做孩子,父母支持孩子成长为他自己。2、育儿先育已。3、父母接纳力成就孩子幸福力。育是养育。信念:1、从知道到做到,不容易,需要时间,对自己多一些耐心,不苛责自己。2、从知道到做到。不会自动发生,需要刻意的、大量的练习,并且保持觉察。3、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从知道到做到,只要你愿意。我可以你也可以!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
什么是接纳力
接纳力要求和条件:自己认可的,坚持的,固着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他人是非对错。能力:大小不同,可以提升。认知和觉察。
孩子代表的才是未来的趋势。
欣赏孩子,以他为师,家长就真弱了。
对孩子的不信任其实是家长对未来的恐惧。
接纳是接纳孩子这个人!让孩子觉得自己足够好。人和事分开。现在的孩子不缺压力。许多人忙忙碌碌的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
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石。倾听和共情:要么忍住不说,要么说出感受。忍住不说(咬舌头)(1.自我倾听-觉察真正需求)-孩子才有机会说(事情本来的样子才会有机会呈现)-2.共情孩子(超越自恋)-3.自我共情(童年的自己)
自我倾听:父母没忍住,说出去的是啥呢?臆测、推断,未必是事实。对清晰的沟通没有帮助,还可能伤了孩子的心。
为啥忍不住要说呢?害怕,自己没说到位,孩子从此就误入歧途。真相是:孩子的认知是靠他自己的感觉、转化、提取、整合而形成的。
好处:给孩子腾出一个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告知。
不要对9岁之前的孩子讲道理,孩子大脑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形成。
倾听一下自己头脑中忍住没说,但想说的声音是什么。
倾听既觉察,觉察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又是什么。
倾听让我们有能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自问自答、诉诸笔端、思想日志。
共情孩子:设身处地理解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家长经常否认孩子的感受。每个人都需要被看到。
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真实的,无所谓好坏对错。
孩子的“我”逐步长大,形成自我。妈妈的“自恋”也凸显:自满、自负、自以为是。(“我”越来越固化)。
默念口诀:我已经很好了,我可以更好的
倾听,就是爱。了解他内心需求,孩子感受到爱。
不要把情绪合理化。
划界限: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人,有各自的领地空间,而且,彼此都是各自领地空间的主人。思想独立前提是行为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