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最后时刻。在政治上,君主集权达到最高峰,君权极度强化。在经济上,中国传统经济模式已达到顶点,还出现了疑似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理学在明朝衍生出了心学,但在清朝又走到了朴学,钳制与创新同时存在于这个时期。在民族问题上,征服王朝是主流,边境也从虚边走向了实边。关于清史的定位,有了新清史这个学派。
一、明朝
(一)明前期
明朝前期主要是洪武之治、永乐之治和仁宣之治三个时期。
1.政治
在政治上,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丞相制,皇帝在外朝直辖六部。在内朝,朱元璋设立了四辅官,朱棣改成了内阁,最著名的就是三杨内阁。内阁后来有了票拟制度,皇帝只需批红。在监督司法方面,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组成三法司审理重大案件,但最终裁决权仍在皇帝手中。都察院在地方设十三道御史,在六部设六科给事中。在内廷,通政使司负责奏疏的传递,皇帝为了监视官员设立了厂卫制度,朱元璋在打天下时就设立了检校,后改成了锦衣卫。朱棣及后世皇帝设立了东厂、西厂、内行厂由宦官负责的特务机构。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屡屡打击大臣集团,最典型的就是打击功臣的胡蓝之狱。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导致了胡惟庸案,又引发了李善长案和废除丞相制,发布了《昭示奸党三录》;皇权与将权的矛盾引发了蓝玉案,发布了《逆臣录》。
在地方上,分封和郡县制并行。皇帝封藩以塞王实边、屏卫皇室;但后来削藩引发了靖难之役,但之后仍然在限制藩王。地方设置省府州县,中央派遣总督、巡抚、巡按,省设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属州)。迁都北京后,内地形成了十三布政使司和南北二直隶的格局。蒙古地区的兀良哈归附,设立了朵颜、福余、泰宁三卫,也称朵颜三卫。女真地区设立辽东都司和女儿干都司。西藏地区设立乌斯藏都司、朵干都司、俺不罗行都司,宗教上出现了三大法王,为噶举黑帽系、萨迦派、格鲁派,后演变为五王、大国师、国师、西天佛子。西南地区,实行了土司制。
明朝制定了《大明律》,并颁布了《大诰》。在基层,实行里甲制和粮长制,梁方仲得《明代粮长制度》对粮长有着深入研究。在选官方面,科举制是主要途径,但考生必须是学校出身,学校是指国子监、国子学(太学)、府州县学、民间社学、书院。此时科举的内容变成了四书五经,方式为八股取士。所谓八股,就是文章有八个部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科举流程分为三个部分,先是乡试,考秀才,第一名为解元;再是会试,考举人,第一名为会元;最后是殿试,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2.经济
明朝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后实行官民田一则。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商屯实行开中法。所有土地登记在鱼鳞图册上。户籍实行以籍定役,登记在户帖,编制成黄册。民户登记在黄册,军户登记在军黄册,匠户登记在匠册。
明朝赋役制度分为赋税和徭役。赋税是两税法,徭役分正役杂役。正役建立在里甲制上,见年应役,空歇排年。粮长制是关于征粮的制度,北方由大户征收,南方实行粮长制,征粮是催办(总催),收粮是收兑,解运是听解。杂役是均徭。按照徭役的分类,性质分为衙门、交通、仓库,地点分为京役、府役、县役。
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分为轮班匠、住坐匠和折银输纳。制瓷业出现了全国中心景德镇,造船业的代表便是郑和下西洋的船只。制盐业由灶户制造,转运盐使司负责盐的专卖。在纺织业方面,棉纺织业得到发展,松江成为了全国中心。
明朝实行重农抑商和恤商减税两种政策。货币为大明宝钞,机构为应天的宝源局和行省的宝泉局。外贸仍是朝贡贸易,并实施了海禁。
3.文化军事
明朝实行礼乐制度,也出现了文字狱。洪武年间,制定了《洪武礼制》和《皇朝礼制》;永乐时期,编写了《圣学心法》、《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永乐大典》。
在军事上,中央实行大都督府制度,后析为五军都督府。在地方上,都司、留守司管理地方军队,实行卫所制度。
(二)明中期
1.危机
明朝中期,统治出现了许多危机。在政治上,皇帝怠政、吏治腐败、宦官专权相继出现,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被称为四大权阉。在经济上,土地兼并、赋役转嫁问题严重,陪纳导致了流民问题,流民发动了大藤峡起义、荆襄流民起义、刘六刘七起义。
在军事上,南倭北虏问题严重。中日之间的贸易是勘合贸易,也就是朝贡贸易,但因日本国内问题引发了宁波争贡之役。明朝闭关后,导致了嘉靖大倭难,隆庆开关后才得到解决。在北方,蒙古问题一直困扰着明朝。明朝初期,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明成祖五征漠北,并修筑了长城。但明英宗时发生了土木之变,皇帝成了俘虏。后来,明英宗回来之后被景泰帝软禁了一段时间,后发动了南宫复辟,也称夺门之变。但复位后,又发生了曹石之变。但在此期间,于谦进行了军事改革,设立了两官厅十二团营。嘉靖年间,发生了庚戌之变,双方在隆庆年间进行了隆庆议和。
2.改革
为应对危机,朝廷也进行了改革。嘉靖时期,桂萼编审徭役,量地计丁、一体出银。夏时制定了均徭法和十段锦册法。傅汉臣设计了一条鞭编审,欧阳铎设立了征一法,潘季驯设计了均平里甲法,庞尚鹏设计了十段条鞭法。这一时期,出现了赋役货币化的倾向,一是赋税折纳白银,称为折粮银;二是徭役出现了力差银和银差银。驿递制度改革出现了以钱代役和五字五十一条给驿。隆庆年间,徐阶刷新吏治,高拱实施考课政策。
在所有改革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张居正改革,也就是万历新政。张居正上《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在政治上,实施考成法,六部对六科负责,六科对内阁负责,公铨选、专责成、行久任、严考察;在经济上,要不加赋而上用足,实行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在文化上,整顿学校,倡务实之学。在军事上,东制西柔,起用良将。张居正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最典型的就是万历三大征,一是平宁夏哱拜之乱;二是援朝抗倭,先后进行了封贡之役、金岛岼之战(稷山之战)、蔚山之役,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为壬辰、丁酉之倭乱;三是平播州杨应龙之乱。但张居正死后,改革也逐渐失败了,所有成果也付之东流。
3.党争
明朝中期,朝廷党争激烈。党争始于嘉靖时期,围绕着大礼议这个正统之争,朝廷开始分裂,内阁首辅大学士先后经历了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多人。万历年间,党争更为激烈,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对党社关系进行了考证。东林党和齐楚浙党围绕着国本之争,妖书案和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明宫三案进行党争。东林党起源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的东林书院,顾宪成在癸巳京察后创建书院,但后来参与到了李三才事件之中,东林党一词出现,后来的辛亥之察让东林党走向了前台。东林运动开启了道德重整,后东林党倒台后出现了《东林点将录》、《东林党人榜》,民间也出现了复社。但樊树志却提出了东林非党论。万历年间,与东林党进行党争的是齐楚浙党。在东林党得势后,齐楚浙党转投魏忠贤门下,成为阉党。五虎负责谋议,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五彪负责杀戮,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此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魏忠贤发动了六君子之狱,处置了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又发动了七君子之狱,处置了周起元、周宗建、缪昌期、高攀龙、李应升、黄尊素、周顺昌。
崇祯帝继位后处置了阉党,处理首逆同谋6人、交结近侍19人、交结近侍次等11人,交结近侍又次等128人。但之后,两党的斗争仍在继续,从明末斗到南明,甚至斗到了清朝的朝廷上。
(三)明末
明末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外患主要是后金,也就是清朝,经过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广宁之战、宁远之战、松锦之战、山海关之战后,清军入关。内忧主要是农民起义,万历皇帝曾派矿监税使搜刮民间财赋,引发过徐鸿儒起义。崇祯年间,从陕西开始爆发农民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为消灭农民军,崇祯皇帝任命洪承畴为西北五省总督,卢象升为中原五省总理,并采纳了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战术,四正是主攻方向,为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六隅是主守方向,为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个方向。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明朝也走向了灭亡。最终,李自成建立起了大顺政权,但覆灭后还有了夔东十三家的残余势力;张献忠建立起了大西政权,覆盖后残余势力由孙可望、李定国统领。但最后,都被清朝剿灭。面对危机,明朝有议和的出路,可陈新甲死后就无人再提,出征、南迁、勤王都被否定,明朝只能灭亡。
北京陷落后,南明王朝建立。福王朱由菘的弘光政权定都南京,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建立江北四镇,左良玉建立了湖广镇。但在南明朝廷内部,阮大铖、马士英的阉党和史可法、钱谦益的东林党仍在党争。清军攻克江北,引发了扬州十日,导致南明被灭。在此之后,还有鲁王朱以海建立的监国政权、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唐王弟朱聿粤的绍武政权、桂王朱由榔的永历政权,桂林之战和衡州之战后,南明已经是名存实亡。
关于明清易代,有五种解释模式,分别为民族革命模式、王朝更替模式、阶级革命模式、近代化模式、生态灾害模式。这些解释都有一定道理。
(四)社会经济
这一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什么显著提升。租佃制是主要经营方式,不过实物地租变成了货币地租,分成租变成了定额租。但是,这一时期部分佃农可以获得永佃权,还出现了经营地主,通过雇佣劳动进行土地经营。农产品也出现了农业商业化的趋势,经济作物也开始大量种植。
手工业出现了工场,雇佣制大量出现。丝织业以江南为中心,棉织业商业化程度最高。在商业上,市镇网络开始出现,丝绸业市镇出现了牙行、客商、机坊,棉布业市镇出现了土布出洋的现象。这时,商帮也出现了,建立了会馆,徽商和晋商是最有名的商帮。
在外贸上,中国与西方也开始贸易。首先来到的是葡萄牙,双方发生了屯门岛之战和西草湾事件,但葡萄牙租借了澳门。从此,广中事例开始形成,商舶抽分出现,“广州——澳门”二元中心结构也形成了,新贸易组织纷纷出现。西班牙从台湾北部登陆,荷兰从台湾南部登陆,荷兰统一了台湾全境。由于闭关,海盗也开始出现,李旦、郑芝龙(尼古拉·一官)、郑成功都是有名的海盗。在商业上,贸易顺差和白银内流,也导致了白银货币化。
(五)文化
这一时期,出现了西人来华。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等耶稣会士来到中国,罗明坚的《天主圣教实录》,利玛窦的《交友论》、《天主实义》、《利玛窦中国札记》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时期,瞿太素等人成为了中国信徒,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成为了明末天主教三柱石。西人来华也带来了西学东渐,地理上出现了《山海舆地全图》、《坤舆万国全图》、《职方外纪》,天文上出现了《崇祯农书》、《西洋新法算书》、《新法算书》,数学上出现了《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物理上出现了《远镜说》、《远西奇器图说》、《泰西水法》。同样,也出现了中学西传,文化图籍外传,外销瓷开始出现。
在哲学上,明初理学是程朱理学,宋濂、曹端、胡居仁、吴与弼是其代表;明朝中期,出现了阳明心学,陈献章提出了理心一体,王守仁(王阳明)撰写了《传习录》、《大学问》,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概念。但后来,也出现了实学,王廷相、高拱、吕坤等人是其代表。但这一时期,也有异端,就是泰州学派,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之学”、“格物论”,李贽撰写了《焚书》、《续焚书》、《藏书》。
在史书上,官修史书有《元史》、《明实录》、《明会典》、《大明一统志》,最有名的就是类书《永乐大典》。同时,王世贞等人的私人著述也很有名,谈迁的《国榷》和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是代表。
在文学上,诗文、话本、小说都有了发展。诗文方面,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和李东阳引领了官场的台阁体。在民间,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是其代表。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的公安派和钟惺、谭元春的竟陵派是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在小说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被称为“三言二拍”。
在绘画上,宫廷和民间绘画都有代表。在宫廷绘画上,赵原的山水画、边文的花鸟画都是代表。在民间,戴进的浙派和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吴派都是代表。董其昌和陈洪绶是知名画家。在音乐上,朱载堉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在园林艺术上,北方主要是皇家园林,南方主要是私家园林。
在科技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其代表。在社会风尚上,由俭入奢是潮流。
二、清朝
(一)清前期
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建州女真设立了建州三卫,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建州女真有建州五部和长白山三部,建州五部为苏克苏浒部、浑河部、完颜部、董鄂部、哲陈部,长白山三部分为鸭绿江部、朱舍里布部、纳殷部。海西女真分为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四部。东海女真也称野人女真,位于黑龙江流域。
清太祖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女真,创建了八旗制度,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建了满文。清太祖建立后金后,发布七大恨告天,攻占了抚顺和清河,通过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广宁之战,占据了辽河流域,但在宁远之战中败北。在内部,实行计丁授田,发展经济。
清太宗皇太极加强集权,更定官制;扩充八旗,除了原有的满洲八旗,还扩编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建立清朝,改女真为满洲。清太宗四面出击,东征朝鲜,西征漠南蒙古,南下伐明,通过宁锦之战、大凌河之战、侵扰关内和松锦之战将明朝压缩在关宁一带,北征索伦统一了东北。
顺治帝在位时,通过山海关之战入关,迁都北京,开启对全国的统治。清军入关后,废除了三饷,争取了民心。但是,其后的一系列举措却引发了危机。剃发令引发了江阴八十一日和嘉定三屠,圈地、投充、逃人法、迁界禁海等举措激化了矛盾,哭庙案和奏销案更是将矛盾推到了极点。
(二)康乾盛世
康熙帝亲政后,励精图治,三代之后,清朝达到极盛。
1.政治
在政治上,康熙帝设立了太子制度,引发了九子夺嫡,为此雍正帝改为秘密立储。在中央,南书房和军机处成为了内朝,奏折制度也开始出现。在外朝,先是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后设立内三院,内三院改为了内阁,设立大学士。大学士以殿阁命名,康熙时为四殿二阁,四殿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二阁为文渊阁和东阁;乾隆时为三殿三阁,三殿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为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在内阁之外,还有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内务府、翰林院等机构。官场有大九卿和小九卿的说法,大九卿是指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小九卿是指宗人府、詹事府、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顺天府、翰林院。
在地方,各地制度不大相同。内地实行行省制,省设立总督和巡抚,下设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提督学政;省派出道一级机构,分守道负责钱谷、分巡道负责刑名,专职道负责专事。省下有府或直隶州,府下有县或属州。在边疆,秉持着“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原则实施不同的地方制度。在蒙古,实施盟旗制,盟设盟长,盟上设旗,由札萨克管理;在蒙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府和科布多参赞大臣。满洲地区实行军府制,辽河地区设立奉天将军府(盛京将军府);设置柳条边后设立宁古塔将军府,后迁至吉林,为吉林将军府;在黑龙江地区设立黑龙江将军府。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府,由伊犁将军管理,另设参赞大臣和领队大臣;设立总理回务札萨克郡王,回部实行伯克制。西藏地区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地方机构先后经历了第巴制、噶伦制、噶厦制,乾隆时又有了金瓶掣签,决定活佛转世。在青海,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下设台湾县、凤山县和诸罗县。
在选官方面,科举制是主流,捐纳制度和官缺制进行补充。在考核方面,实行京察、大计和军政。在基层,实行保甲制,士绅和宗族也是基层的重要力量。在法律上,实行分族而治,制定了《大清律例》、《回律》、《番律》、《蒙古律》和《西宁番子治罪条例》,会审分为秋审、朝审、热审。
2.经济
在土地上,康熙帝停圈地、更名田、奖开垦,还蠲免钱粮。清代治理了黄河和浑河等水利工程。在赋役方面,顺治时期编写了《赋役全书》,用黄册和鱼鳞册管理民政,用易由知单和截单管理赋税。康熙时期,又有了三联印票和滚单管理,设立了催科四法,为分限(分期征输)、输催(滚单)、印票(三联票)、亲输(自封投柜)。康熙帝还下了永不加赋的命令,雍正时期又实行了摊丁入亩和废除贱籍。在财政上,裁撤官吏、打击朋党、清理亏空、惩贪倡廉,又耗羡归公,设立养廉银。
在农业上,发布了《授时通考》,引进了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有了《甘薯录》这种讲授种植技术的书籍。但是,高产作物是否导致了人口膨胀,却一直存在争议。在工业上,康熙帝废除匠籍,免班匠银;乾隆帝弛矿禁。在商业上,通商恤商,开展民族贸易,外贸上先是四口通商,后改为一口通商,设立十三行管理贸易。
3.文化
清朝入关后,尊奉礼乐,尊孔崇儒,设立博学鸿儒科。清乾隆时,编修了《四库全书》,但也有寓禁于修的意思。由于民族成分复杂,文化政策也多元,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都是代表。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外来文化也有着影响。
这一时期,文字狱也开始兴起,周宗奇的《清代文字狱》有着具体论述。康熙时期,庄廷鑨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时期,汪曾祺案、钱名世案、查嗣庭案、曾静投书案、吕留良案;乾隆时期,伪孙嘉淦奏稿案、胡中藻坚磨生诗抄案、彭家屏私藏禁书案、蔡显闲闲录案、齐周华案、王锡侯字贯案、徐述夔一柱楼案、尹加铨案。
4.军事
在军事制度上,八旗和绿营是主要制度。八旗的民族成分复杂,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还有蕃人营、回回营、苗人营。在职能上,八旗分为京营的禁卫八旗和驻防地方的驻防八旗。300人组成一个牛录,5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固山为旗主,也称和硕贝勒。八旗都统衙门管理八旗,旗主先是世袭,后由皇帝任命。绿营的兵种有马兵、战兵、守兵和水师。在京师,设立巡捕营,由步军统领管理;在地方分为标、协、营、汛四级,标分为多种,总督有督标、巡抚有抚标、提督有提标、总兵有镇标,将军有军标、河道总督有河标、漕运总督有漕标。协有副将统领,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汛由千总、把总统领。此外,地方还有团练,也就是乡勇。
清朝一代,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在蒙古,主要对手是准噶尔。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厄鲁特蒙古),漠南蒙古在清初已倒向了清朝;漠北蒙古分为札萨克图部、土谢图部和车臣部;漠西蒙古分为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清太宗时,漠南蒙古有九白之贡,康熙时三征噶尔丹,发动了乌兰布通之战和昭莫多之战,实行了多伦会盟和驱准保藏。雍正时期,发生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发生了和通泊之战和光显寺之战。乾隆时期,平准定回,消灭了准噶尔的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还消灭了回部的大小和卓。其后,迎来了土尔扈特东归。在西藏,康熙时驱准保藏;乾隆时,镇压黄教起义后发布《西藏善后章程》,廓尔喀战争后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在北方,最大的对手是沙俄,康熙时爆发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雍正时期,签订《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两国在恰克图贸易。在东南亚,乾隆发动了征缅之役和安南之役;在台湾,康熙帝收台湾后,设立一府三县,但还是爆发了朱一贵起义;乾隆时期,又发生了林爽文起义。
5.危机
与之前的王朝相比,清朝面临的危机有相同也有不同。第一个危机就是人口膨胀,人口突破一亿大关,乾隆时达到了三亿,为历朝之最。第二个就是奢靡之风,乾隆帝发起了东巡、西巡、南巡等多次巡游,还有一些园囿和庆典,耗费巨大。第三个就是吏治腐败,甘肃冒赈案、浙江贪污案、山东库银案、浙抚贪污案、福建贪污案,和珅成为了清代最大的贪官。第四个就是农民起义,王伦起义、苏四十三起义、田五起义、苗民起义纷纷出现。第五个就是秘密宗教和秘密结社,秘密宗教有白莲教、天理教、罗教、黄天教、清茶门教、红阳教、圆顿教、八卦教,秘密结社有天地会、三合会、三点会、哥老会。第六个就是外部威胁,一方面西学东渐,代表有汤若望、南怀仁、张诚、白晋、郎世宁,但引发了政教之争,雍正帝下了禁教令;另一方面,西方崛起,尤其是英国的崛起,英国派遣了马戛尔尼访华和阿美士德访华,但并没有结果。
(三)嘉道中衰
在这一时期,危机进一步加剧。政治上,吏治进一步败坏。经济上,人口压力、财政危机和经济迟滞,导致经济失去了活力。军事上,武备废弛;社会上,鸦片流入。这些危机都迫使朝廷不得不改革。
嘉庆时期,嘉庆帝开始改革。在政治上,除掉和珅后,用直臣、整顿吏治,但处理了洪亮吉的上书;在经济上,崇尚节俭。但是,还是内乱频发,白莲教起义、蔡牵起义、天理教起义此起彼伏。
道光时期,道光帝再次改革。在政治上,改组政府、整饬吏治,提倡节俭,并发起禁烟运动;在经济上,漕运实行海运,盐政由引商制(纲盐制)改为票盐制。在军事上,道光帝平定了张格尔叛乱。但改革总体上没有改变危机。
(四)社会经济
清代,区域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区、运河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新经济因素,出现了商人预买制、包买商制、直接雇工经营,还出现了合伙制,有了行会和公所。
(五)文化
在哲学上,清代仍是理学为主。清初出现了三大家,为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后来,程朱理学复兴,但也有极端化的问题,戴震提出了以理杀人的论断。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颜元、李塨的颜李学派。
在考据学上,顾炎武、阎若琚、胡渭在清初便开始考据,乾嘉学派是集大成者。对于产生原因,有文字狱高压说、康乾盛世说、内在理路说。这一时期,出现了汉宋之争,有汉宋冲突,也有汉宋合流,《汉学商兑》的出现就是其高潮。传统观点内部分野说认为,学派的分野以籍贯为分野,以惠栋为首的吴派,代表人物有江声、余莽客、江藩;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代表人物有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汪中、阮元。对于是否存在扬州学派,一直存在争议。但也有人否定内部分野说,认为籍贯不是唯一标准。新观点是经史分野说,分为治经派和治史派,治史派分为赵翼为首的正史依据派、崔述为首的疑古辨伪派和钱大昕、王鸣盛为首的博学派。
在史学上,各种研究成果涌现。在纪传体史书上,官方的《明史》、査继佐的《罪惟录》和谈迁的《国榷》都是代表。在编年体史书上,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和《东华录》、《清实录》都是代表。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的代表。在这一时期,考订也得到发展,马骕的《绎史》、崔述的《考信录》、沙辉祖的《元史本证》、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札记》、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都是代表。
在政书方面,清三通是其代表,《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被称为三通,《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被称为续三通,《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被称为清三通,以上被称为九通,加上《清朝续文献通考》被称为十通。此外,还有《八旗通志》。
在方志方面,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是私人著述代表;官方的《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是官方代表。这一时期,边疆史地研究达到高峰。在学术史上,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是其代表。在史学理论上,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提出了“六经皆史”、“史德”、“史意”。
在文献学上,类书出现了《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出现了《四库全书》,并有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有《学海类编》、《昭代丛书》、《知不足斋丛书》。
在文学上,各类文体都有了发展。在小说方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曹雪芹的《红楼梦》、李海观的《歧路灯》都是杰出代表,还有《水浒后传》、《说岳全传》。在诗歌方面,遗民诗是早期代表,江左三大家为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和宋琬被称为南施北宋。王士禛的神韵派、赵执信的反神韵、查慎行都是代表。沈德潜的《诗选》(《古诗源》)提出了诗论,为格调说和诗教。厉鹗撰写了《宋诗纪事》,论述了宋诗。性灵派的袁枚和赵翼、蒋士铨被称为乾隆三大家,翁方纲、张问陶、龚自珍都是代表。词也迎来了中兴,陈维崧、纳兰性德是杰出代表,又涌现出了朱彝尊、厉鹗的浙西词派和张惠言、周济的常州词派。在散文方面,国初三大家为侯方域、魏僖、汪琬,方苞、姚鼐、刘大櫆的桐城派是最杰出的代表。
在戏曲上,清代是一个高峰。在剧本方面,李玉的《一笠庵四种曲》、《清忠谱》,李渔的《笠翁十种曲》,吴伟业的《秣陵春》,尤侗的《钧天乐》,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和蒋士铨的《藏园九种曲》都是代表。在剧种方面,既有昆曲这种雅部,也有地方戏曲这种花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京剧,从徽班进京到徽汉合流,形成了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
在绘画上,出现了一批画家。清初六家被称为四王吴恽,分别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金陵八家和弘仁、髡残、朱耷、石涛这四僧也是清初代表。乾隆时期,出现了金农、罗聘、李方膺、高翔、黄慎、汪士慎、李鱓、郑燮这扬州八怪。
在宗教上,佛教得到发展,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得到了发展。对于佛教发展,先是纳银给牒制,后是免费度牒,最后废度牒、禁私寺。道教与上层联系弱,没有太大发展。伊斯兰教出现了老教新教之争,老教实行门宦制度,马明心从麦加回来后创建了新教,双方出现了冲突,引发了起义。
在天文数学上,王锡阐的《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梅文鼎的《古今历法通考》、《中西数学通》,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都是代表,薛凤祚、梅毂成、陈世仁、王贞仪、项名达也很有名。在气象学上,还出了《晴雨录》。在物理学上,方以智、孙云球、郑复光、黄履是其代表。
在医学上,出现了《医宗金鉴》这种专著。在内科方面,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徐大椿是代表;在外科方面, 王维德、高秉钧是代表;在妇产科,傅山是神医;在儿科,熊应雄、夏鼎、陈复正、沈金鳌是神医;在温病学上,吴有性、叶桂、吴瑭、薛雪是代表;在药学上,赵学敏、吴其浚是代表。
在农学上,出现了张履祥的《补农书》和鄂尔泰的《授时通考》。在水利学上,出现了《陈潢河防述言》、《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在地理学上,出现了《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和《重修大清一统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