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战国

作者: 金马门闲客 | 来源:发表于2022-07-04 15:03 被阅读0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剧变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变化奠定了秦朝以后两千年的格局。在政治上,贵族政治转向了官僚政治;在经济上,私营经济开始出现,自耕农也不断壮大;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中华文化带来了生机;在社会上,士人阶层开始崛起。

    第一节 历史演进

    一、周王室的衰落

    在西周时期,周王室便开始衰落。周王室面临着北方民族的威胁,军事活动不断增加,国力大大损耗。周厉王与民争利,导致了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后,便有了共和行政,这一年也被称为共和元年。对于何为共和行政,有两种说法:一是由周公、召公共同执行,二是由共伯和主政。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说明周王的权威大为下降。而另一方面,宗法制观念得到强化,强调了宗族团结。在经济领域,王室经济衰微,新兴贵族崛起。传统的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周宣王不得不料民于太原。在文化上,天命观也发生了变革,对周王室的崇拜也大不如前。西周虽然有了一段所谓的“宣王中兴”,但衰落的结局已无法挽回。

    周幽王时期,周王室内部矛盾更为艰巨。周幽王执政后期,太子出逃母家申国。申侯联合缯侯、犬戎进宫王畿,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先是幽王与丰王(伯服)并立,再是幽王与天王(平王)并立,最后是平王与携王(余臣)并立。最后,平王取得了胜利。在此之后,平王东迁至洛邑。原来认为,平王东迁是在公元前770年,但也有人提出可能在公元前769、768、760年。

    东迁之后,周王室问题不断。在内部,爆发了庶孽之乱,分别为子颓之乱、子带之乱、子朝之乱。在外部,诸侯势力已经坐大。原来的诸侯求赙、受命变成了天子的赐(锡)命,周王室难以控制诸侯国。在诸侯国内,公室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齐国有田氏、鲁国有三桓、晋国有六卿、楚国有公族、郑国有七穆,都是典型的代表。

    二、春秋的历史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崛起,在初期便出现了一些小霸。郑庄公通过周郑交质和繻葛之战成为了春秋首霸,开启了春秋争霸的序幕。之后,齐僖公通过艾之盟和东门之役后的瓦屋之会成为小霸,鲁庄公也通过乾时之战、长勺之战、乘丘之战和柯之盟确立了小霸的地位。这些小霸只是昙花一现,其后的春秋五霸才是这个时代的代表。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第二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第三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一)春秋五霸

    齐桓公继位后,先是举行了北杏之盟,但效果甚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后,其后的的鄄之盟却让其开始确立了霸主地位。在这面旗帜下,齐桓公组织了抗戎救燕、迁邢存卫、莘之盟、贯之盟、阳谷之盟、召陵之盟。在葵丘之盟中,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达到顶峰。

    宋襄公在扶持齐孝公上位后,组织了鹿上之盟,可没有多少效果。在此之后,宋襄公又组织了盂之会,可被参会的楚成王劫持了。在被释放后,宋国与楚国之间又发生了泓之战。宋国战败,宋襄公的霸业也成了泡影。

    晋文公先是通过平定周王室的子朝之乱而得到了扩军机会,在城濮之战中又击败楚国,在其后的横雍之盟、践土之盟中,晋文公奠定了霸主地位。在此之后,晋文公又召集了温之盟和翟泉之盟。晋襄公时,晋军在殽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压制住了秦军东扩的势头,确保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秦穆公曾多次参与晋国的内部事务,企图打开东进的道路。可是,秦军在殽之战和彭衙之战中战败,东扩之路困难重重。在茅津渡之战后,秦穆公将进攻方向放在了西面,开创了“独霸西戎”的局面。

    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问鼎周郊。在其后的黑壤之盟和辰陵之盟中,开始确立霸主地位。在邲之战中,楚国战胜晋国,成为了当时的霸主。在其后,楚国围攻宋国九个月,最后撤兵。

    (二)弭兵会盟

    在春秋中期,主要是晋楚争霸,导致接在中间的国家饱受摧残。在楚庄王之后,楚国举行了蜀之盟,晋国和齐国之间也发生了断道之盟、滑之会、鞍之战以及所引发的爰娄会盟,直至琐泽之会才结束两国的纷争。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组织了第一次弭兵会盟。可不久,晋楚两国又发生了鄢陵之战和湛阪之战。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又组织了第二次弭兵会盟,约定齐秦分别与晋楚联盟,其余小国分别向两个大国纳贡。此后,中原地区较为平静,可长江流域又出现了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通过柏举之战战胜了楚国,但在携李之战中败给了越国,自己也因此丧命。其子吴王夫差在会稽之战中战胜越国,后来又北上举行了黄池之会。就在此时,越王勾践突袭吴国,爆发了笠泽之战。战胜吴国后,越王勾践又北上进行了徐州会盟。吴越争霸只是昙花一现,两国很快就衰落下去了。

    (三)进入战国

    在各国争霸之时,大国的内部也发生了剧变。在晋国,出现了六卿执政的局面。知氏、赵氏、魏氏、韩氏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后知氏又被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掉。晋国公室彻底衰落,但也避免不了三家分晋的局面。三晋一开始还是维持着团结局面,但在卫国的问题上爆发了浊泽之战和平阳之战,三国关系便逐渐生疏。在齐国,田氏家族也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大权。田乞灭掉了国氏、高氏等大族,开始独揽国政。田常又杀掉了齐简公,专齐政,又平定了公孙会等反抗势力。田和在浊泽之会上,彻底取代了姜氏之齐国。这两件事也标志着进入了战国时期。

    三、战国的历史

    进入战国之后,周王室出现了东西周分治的局面。周考王时期,出现了桓公分治的局面。在成周,又出现了西周惠公和东周惠公。可最后,西周为秦昭王所灭,东周为秦庄襄王所灭。魏君称王一事,使得周王室的权威彻底崩塌。但魏君称王一事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在这一时期,共存在十几个国家,但七个大国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被称为战国七雄。

    (一)中原争霸

    战国初期,仍保留着春秋时期争霸的传统。首先崛起的是魏国,通过一系列战争取得了霸主地位。魏国与秦国之间爆发了洛阴之战、石门之战。后来,两国爆发了少梁之战,可这一战的时间、经过和统帅一直是个谜。在此之后,两国爆发了安邑之战,举行了彤之会。在其后举行的逢泽之会究竟是秦国主导,还是魏国主导,一直存在争议。

    与此同时,三晋之间也爆发了浍之战,举行了上党之会、巫沙之盟、葛孽之会、鄗之会。在此之后,齐国与魏国之间发生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元气大伤。在此之后,两国举行了徐州相王。

    (二)合纵连横

    随着战争的频繁和国家实力差距的拉大,各国不得不选择结盟的对象。于是,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应运而生。秦魏两国不知在何时爆发了雕阴之战和啮桑之会。魏国公孙衍为对付秦国,便组织了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又约定五国攻秦,于是爆发了修鱼之战。在此战中,联军战败,该联盟也趋于瓦解。秦国此后又对韩魏两国发动了曲沃之役和焦之役,最终引发了岸门之战。齐国也发动了中牟之战和平邑之战,趁着燕国因禅让而引发的子之之乱时,占领了燕国全境。但最后,各国也迫使齐国推出燕国。赵国也通过赵武灵王的改革自强灭掉了中山国,也可与秦国较量,但沙丘之变后也转为守势。

    秦国与楚国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使得秦国在大国中占据上风。楚国对韩国发动了第一次雍氏之役,秦国增援韩国,爆发了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史书中所写,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与张仪诓楚有关,但从出土的竹简来看,与此事无关。在此之后,楚韩两国又爆发了煮枣之战和第二次雍氏之役。之后,秦国便举行了临晋之会、应之会,又发动了宜阳之战,举行了黄棘之会。其后,秦国联合韩魏攻楚,爆发了垂沙之役(也称重丘之役、陉山之役)。鄢郢之战标志着秦国彻底压制了楚国,也引发了庄蹻入滇之事。

    秦国与齐国之间也爆发了多次战争,削弱了齐国。齐国约定韩魏两国攻秦,秦国也对韩魏发动了伊阙之战。秦国约齐国称帝,导致了五国攻秦。但此后,齐国灭掉了宋国,引发了五国攻齐。乐毅率军占领齐国,但田单却光复了齐国。齐国虽然光复,但元气大伤。

    (三)远交近攻

    随着秦国在战争中占据上风,战争的目的也从争霸转向了统一。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此后,秦国便针对三晋展开攻击,发动了华阳之战、瘀与之战和几之战。在长平之战中,秦国重创了赵国,但在邯郸之战中被赵、魏、楚三国联军击溃。但是,这也阻挡不了秦灭六国的步伐。在秦始皇时期,秦国逐一灭掉了六个国家,统一了天下。

    第二节 政治变迁

    在这一时期,各国进行了变法改革,使得传统的贵族政治趋于瓦解,新兴的官僚政治成为了后世的政治主流。

    一、变法图强

    (一)春秋变法

    在齐国,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变法图强。管仲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内政上,实行叁国伍鄙制,将国分为三官,下设21个乡,15个为士乡,6个为工商之乡;将鄙分为五属,设五大夫管理。将国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四民定居,勿使杂处。在军事上,也实行了兵民合一的制度,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但这个乡是士乡。在经济上,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设立工正、工师管理手工业,并开拓商业市场。在外交上,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为齐桓公争霸找到了政治制高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 春秋战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ud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