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接了区教研室的一节公开课任务,要求上一节自读课文的示范课。
我再三考虑,选择了八年级上册的《昆明的雨》,备课时我借鉴青春语文学派的老师,三看学习法:宏观看结构,中观看段落,微观看语言。
讲过之后教研室的老师不是很满意,我仍然是用教读的方法教自读,不符合自读课的要求。
再次备课后,我修改了课件,也调整了思路,板块教学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太大的改变,把重点放在了散文特点和品味语言上,但还是体现不出学生自读——主要是用前两课的方法来自读本课。
第三次修改,我直接把圈点批注法先教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来按照阅读提示来品味文章中富有情味的句子,然后展示,再按照段落仿写文章,体现读写结合的特点。
在试讲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表现都很不错,同年级的老师也给我提了修改建议,但今天临时接到通知,还是不用讲自读课了。
我的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释然。失落是因为准备了好几天最终方案没有被认可,释然是因为最近的事情着实太多。不过这件事,让我对自读课也有了自己的感悟。
首先,自读就是学生的老师引导下的自读,要用学生的读来替代老师的讲,用方法读而不是教着读,也不是随意式的放羊读,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法。
其次,自读课文训练要紧紧围绕考点和单元语文训练点,在课文中有效训练,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这几天的《谈创造性思维》,就应该训练学生抓中心路和理课文脉络的能力;
最后,自读课文要分清出课型,尽量以读者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学着写感悟,写认识,并打开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桥梁。
教学工作永远是一门创新性学科,多思考,多实践,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还是今后持之以恒不断坚持的必备功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