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拜年。
拜年是春节(古代叫元日)的重要习俗。
正月初一,小辈们要依次向长辈拜、贺新年,这个习俗在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而且,邻里朋友新年见面也要相互拜贺。
宋代戴昺《次韵屏翁新元聚拜》有这样的诗句:
履端来聚拜,和气洽昌辰。
繁衍如今日,栽培岂一人。
诗书延润泽,忠厚续长春。
相祝无多语,年新德又新。
这首诗写的就是朋友聚拜的场景。
清代孔尚任《甲午元旦》也有诗句: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这句诗写出了互拜新年的欢乐气氛。
不过,在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感到互相登门拜年,耗费时日,便开始使用名帖(与现代贺年片类似)相互投贺。
你看,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有说:
“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这种名帖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贺年片。
当时的这种名帖一般是用梅花笺纸裁成的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
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甚至不太熟悉的人也送一张,以广交朋友。
到了明代,投寄名帖之风更甚,文徵明在《拜年》诗中写道:
不求见面唯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这种风气,也隐含了对世道人情的讽刺。
其次,说压岁钱。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有这样的几载: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由此可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压岁钱,可能是清代开始的年俗。清代吴曼云的诗《压岁钱》,是这样写的: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孔尚任的《甲午元旦》有这样的诗句: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这里说的“买春钱”也就是压岁钱。
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清代之前的诗句里里找到压岁钱的描述,如果有朋友见过,欢迎赐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