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想法
教师专业成长点: 课的思与史 --读《给语文教师的新

教师专业成长点: 课的思与史 --读《给语文教师的新

作者: 梅篆儒_b904 | 来源:发表于2023-09-19 08:38 被阅读0次

普通一线教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从平凡走向卓越?这是很多一线教师最想做却又无从下手的迷惘和困惑。同样教一辈子书,有的人把教学雕琢成艺术品,越教越欢喜;有的人把教学糊弄成累赘物,越教越腻歪。到最后,同样是上了一辈子课,有人在课里“活”出了自我,“活”出了风格,“活”成了艺术家;有人在课里“死”的未老先衰,“死”的尸居余气,“死”的丢掉自我!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专业人才,那么,专业在哪?艺术在哪?几乎没有一个老师不认同:专业在课上,艺术在课上。

特级教师张祖庆就是一个典型的在“课”的波澜沉浮和切磋琢磨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榜样案例。近读他的《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如何从新手走向卓越》,全书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课事。如果再说具体点就是:关于课事的课思和课史,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所经历的与课周旋的精彩故事和深刻反思。

这些课史你有过吗?听课史、仿课史、磨课史、裸课史、说课史、评课史、辩课史、换课史、败课史……我想,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又都没有。为啥?因为都有过这样的课事经历,却未必形成课“史”。张老师跟我们一样有丰富的课事,可贵的是他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各种课事进行系统化梳理、概括性评论、规律性总结,于是他把和我们一样的课事经历写成了不一样的可供反思和借鉴的精彩课史。我们读了,只有空叹“真有道理”“写的真好”的份!

这些课思你有过吗?“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公开课教案:从繁复走向简约”“集体备课的正确打开方式”“我最不喜欢听谁的课”“别让‘套路’毁掉语文”“语文公开课艺术化的忧思与追问”“借班上好公开课的七条贴心建议”“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关于模拟上课的实用建议”“每一堂好课都有一万个缺点”“语文课堂,要翻转的究竟是什么?”……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课事,集体备课也好,写作教案也好,翻转课堂也罢,借班上课也罢,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课事,也许是见惯不惯,也许是熟悉的地方没风景,总之,我们对教学中平常发生的课事,基本都是“一笑而过”,经而不思,过而不入。一看张老师的大量课思,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也曾经沧海啊!

一个老师,要成长为优秀乃至卓越的专业教师,可以有很多途径: 要么写出水平、要么读出水平,要么上课上出水平来,但是最便捷的途径非“课”莫属,因为上好课是专业老师的第一标志,而读好书和写好作也是建立在教学中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的的那些课事资源基础之上的。

张老师此书最大的意义不是他写得多么入心合意,而首先是他对课事下的那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究功夫,做的那些“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思索投注,给了我们普通教师蓦然回首式的一霎惊诧:原来,可以这样!我们寻寻觅觅找出路,踏遍铁鞋无觅处,意兴阑珊时,看见张老师的“课思.课史”,才禁不住感叹“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那些年那些课,不就是我们要寻的春天吗!

真实的教学现实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把那些本是重要教育教学资源的“课事”都给忽略了、淡忘了,甚至日用而不知,日历而不觉了,所以,面对这么重要的研究资源和成长资源,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课”的心不在焉,简直是迟钝到了极点。如果有心,何不从现在起,把自己经历的那些课事,苦的甜的、难得易的、愁的喜的、他的我的、公的私的、成的败的、听的上的……都记录下来,然后分析分析,总结总结,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写出自己的一部“课史”,“教学史”,甚至成为“人生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老师这本丰富多彩的“课”书,关于课事,关于课思,关于课史的记录,像惊鸿一瞥,却印象深刻,它时刻提醒你: 课,才是你出发点和落脚点;课,才是你唱响教学的春天;课,才是你的最该记下的教育人生的浓墨重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专业成长点: 课的思与史 --读《给语文教师的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sn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