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吃书分享专栏#
发现美,心里美,写得文字才会美

发现美,心里美,写得文字才会美

作者: 洛雨99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19:30 被阅读145次

    欢迎来到韩老白输出力新生大学的吃书分享专栏,在以后的每一天,我们一起读书学习。

    大家好,我是洛雨.今天给大家分享拆解的是荣格所著的《心理学与文学》里面的三个章节:毕加索、创造的赞美诗和美学中的类型问题,下面上思维导图:

    一、毕加索

    谈起毕加索,大家都会惊叹他的才华。他不仅仅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雕塑家,还非常擅长音乐、文学和舞台设计。不过我们今天不是谈论他有多优秀,那是艺术评论家的事情。本书的作者荣格是个心理学家,他将用心理学的观点来谈论毕加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

    1.病人的类型

    荣格经过调查研究把病人分为两类:即神经官能症病人和精神分裂症病人。

    第一类病人画的画具有一种综合( synthetic)的性质,始终贯穿着一个一贯的、统一的情调。即便在它们因完全抽象而缺乏情感因素时,它们也至少是匀称的,或者说,它们传达出一种清晰明白的意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些人的画就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比如我们有时看一张画就会感到作者内心的愉悦。

    第二类病人的画则立刻揭示出它们对情感的疏远与离异。

    它们无论如何没有传达出统一的、和谐的情调,相反,它们只表现出了各种矛盾的情感甚至情感的完全缺失。

    有些人会善于掩藏自己的情感,他的画就不会体现自己个人的情感,或者是体现自己内心的矛盾。

    2.毕加索的心理问题分析

    按照荣格以往的经验,毕加索的心理问题,就其在他的作品中所得到的表现而言,像他的病人的心理问题。

    在他的病人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接着内外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人性中的两重性及其对立面相互冲突的必要性的承认。在经历了那些崩溃、分裂时期的疯狂的象征以后,紧接着便会出现一些表现明与暗、上与下、黑与白、男与女等对立因素互相靠拢与融汇的图像。

    在毕加索一段时间的绘画中,对立面直接的并列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这样一种融合的主题。有一幅画甚至包含着光明同黑暗阿利玛的联合,尽管这幅画的画面上布满了数不清的断线。他近期来所表现出的那种喧嚣的、不谐和的、甚至是粗野的色彩实际上反映着无意识力图以暴力的形式把握住冲突的倾向。在这里色彩等于情感。

    病人精神发展中的这种状态既非终点,也不是目的,而仅仅是表现了他的境界的扩大,从而能够包容人整个的道德性、动物性以及精神性。

    然而,这种扩大了的境界却还没有形成为一种有机的整体。毕加索的内心悲剧就已经发展到这种临近收场的最后关头了。

    那时毕加索受到他朋友自杀的影响,那一段时间他画出的画都比较忧郁,用色晦暗,甚至还大量绘画了骨瘦如柴的母亲和孩子,以及不时以娼妓与乞丐为主题,最后坚持用“失明”的题材。这些阴郁的作品,让荣格担心毕加索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创造的赞美诗

    1.意念创造方法

    “意念自发创造其对象”这里暗示了两种创造方法:创造性的思想和“爱的赠予”。

    荣格在本章中给我们讲述了米勒小姐一路游玩,一路写诗。在写诗的过程中,有的是描写旅行中看到的风景,有的是描写当时的心情,还有就是对有印象的事物加以更深次的联想。最后还是想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想要获取爱,获得一个孩子。但是她没有接触到男人,只有她的父亲。

    有些女孩子因为家庭的原因,导致与异性分离,时间长了,她就会对男性有一层障碍,喜欢父亲,即“乱伦”,或者是喜欢像爸爸年纪的人,寻找一种父爱的感觉。

    之前看过一个小说,里面就讲述了一个女孩子喜欢父亲,为了和父亲在一起,她经常幻想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时间长了,她越发忍受不了看到母亲和父亲相濡以沫的样子。她就找个理由把母亲伤害,把自己想象成母亲的样子和父亲依偎在一起。最后女孩坐牢,父亲远走他乡。

    精神病理学告诉我们,有一种精神紊乱就是起自病人把自己与现实割裂开来,越来越深地陷入他个人的幻想之中,结果,现实力量的失势导致了内心世界决断力的增长。当病人多少意识到自己与现实的分裂时,这一过程就达到了高潮。

    与现实分裂所致的恐慌攫住了他,他开始做出一些病态的努力以求重新回到原有的环境中。这一切努力都是出自某种补救愿望,希望能够与现实重新联系起来,因此这似乎成了一种心理规律,不仅适用于病理状态下的人,也在较低的层次上适用于正常的人。

    就像我刚刚说的故事,那个女孩一直希望占有父亲对她的爱,她一直幻想着和父亲在一起的场景。

    和女孩子类似的想象在一起的美好画面对那些无以安慰的人们来说仍不失为一种安慰,它无需用语言,无需喧嚷的说教,它的存在就已经向人们明示:—通过“意念自发创造其对象。”

    “我变要成我的母亲待在父亲身边”。我相信,一旦这种想法日益加深,不加解决,肯定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无意识发生的,但无意识是本性,它从不欺骗;只是我们自已在欺骗自己而已。

    三、美学中的类型问题

    1.实质

    美学实质上是应用心理学,因此它不仅与事物的审美性质有关,而且也与,并且主要与审美心理学问题有关。像内倾和外倾的不同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不可能不引起美学家的关注。

    因为不同的人感受艺术与美的方式是如此之不同,以致不会有人注意不到这一点。

    审美态度当然也有无数个人的特性,其中有些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但却有两种基本的、彼此相对立的形式。

    沃林格把它们说成是抽象与移情。他的移情的定义主要来自立普斯。在立普斯看来,移情是“我在一个不同于我的客体中的对象化。无论那个被对象化了的事物是否应冠以‘情感’这一名称”。

    “通过感知到一个对象,就像从中发出了,或者其中本身就有那种被感知到的东西一样,我体验到一种指向特别的内心行为模式的冲动。它有一种由对象传达给我的外观。”

    约德尔对此这样解释到“艺术家创造的给人以美感的形象,并不仅仅的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那些由于联想律而产生的类似体验。既然它是外化这个一般法则的主体,并且显得仿佛是某种外在于我们的东西,我们也就同时把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内在过程投射到它之中,而因此也就赋予它以审美的生气,因为在这种把一个人自己的内心状态投射到意象之中的活动里,涉及的并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所有的内心过程。”

    所以我们要多关注美学,不仅仅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更要发现更多美好的东西.,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2.表现方法

    美学表现方法有移情和抽象,移情和抽象两种都是需要的,两者都出现在每个人身上,虽然在大多数情形下两者的分化是不相等的抽象和移情,内倾与外倾,是适应和自卫的机制。

    冯德把移情看做是基本的同化过程,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知觉过程,其特征是:经由情感,某些重要的心理内容被投射到对象之中,以便对象被同化于主体并且与主体结合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他觉得他自己仿佛就在对象之中,这种情况只有在被投射的内容在较高的等级上与主体而不是与对象联系的时候才发生。

    无论如何,他自己并不觉得投射到对象之中,而反倒觉得那经过移情的对象,对他显得富有生气,仿佛是在主动地对他说话一样。应该注意的是,投射活动本身,通常是一种不在意识控制之下的无意识过程。投射活动往往把无意识心理内容转移到对象之中。由于这一缘故,移情在分析心理学中也被称之为“转移”(弗洛伊德)。这样,所谓移情,实际是外倾的一种形式。

    就像我们学习古代古诗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时候,闺中少妇就把对丈夫的思念和后悔让夫婿从军的心情依托在春日风景中,“柳”“留”当初怎么不把他留下来呢?

    3.艺术美

    人们特别可以举东方的和异国的艺术形式作为例证在西方,长久的传统已经把“自然美和逼真”奉为艺术美的标准因为一般说来这也就是希腊罗马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标准和基本特征(按:某些风格化了的中世纪形式除外)。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吃书分享,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现美,心里美,写得文字才会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zm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