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比起大雄宝殿,位于其后的藏经楼似乎平淡了许多,对于外行人来说,就更没有吸睛之处了。当然,它也如一位神秘高人,很少对世人展露其真容。
总觉得一座寺庙如果没有藏经楼,那它就是沙滩上的城堡。金山寺在这一方面也绝对是可圈可点的,自东晋建寺以来,它一直都有藏经楼。虽然种种原因,总是被毁损,但屡毁屡建,藏经楼一直都在。
我们眼前的这座藏金楼,位于大雄宝殿的后山腰,依山而立,共两层,复建于20世纪90年代。据介绍,其中藏有许多佛学经典,包括价值连城的孤本。
我们跟着前面游人,从藏经楼前匆匆而过了,去追寻热闹好看之所。但心里对这藏经楼却是深深的敬重,就如面对一位学问高深的智者,虽然那学问我们一点儿都不懂。
藏经楼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 妙高台 2024年5月10日随手拍妙高台,就在藏经楼的旁边,本应是一个热闹的所在,只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它闭门谢客了,只好在门前逡巡着,细细游览了一番。
古色古香的建筑,白色的墙壁,砖红色的门偏在一旁,若坐在门前拍照,既不破坏风景,又借了风景的美,应是一张很好的留念照片。
可正当我们准备行动的时候,来了一对小情侣,坐在那儿拍了照片就舍不得走了,一直待着休息。
算了,别打扰了小情侣的甜蜜时光。照片,就放弃吧,留一些遗憾在心里也不错。有时候,遗憾也有一种别样的美。
好在先前拍了一张这妙高台的外景图,正好一对奶孙俩在门旁玩耍,照片也蛮温馨美丽的,就用它来纪念吧。
妙高台的出生蛮高贵的呢,它是大名鼎鼎的高僧佛印法师开凿岩石建造的,又称为晒经台。这里是赏月的绝佳之地,据说苏轼的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在这儿写的。
佛印?对,没错,就是经常和苏东坡斗嘴的那位大和尚佛印。
苏东坡一生十多次来镇江,每次必到金山寺一游,留下了不少文章诗词,更是留下了他的玉带,如今陈列在金山寺“镇江四宝”陈列室里,是金山寺镇寺四宝之一。
为什么苏东坡的玉带会留在金山寺呢?说起来真是一个有趣又长知识的小故事。
根据《丹徒县志》的记载,一次,苏轼路过镇江,到金山寺访问佛印。不巧的是佛印正在佛堂做佛事,这时候怎能接待来客?
但是,咱苏大学士哪里是循规蹈矩、按常理出牌的人?何况人家和佛印可是熟得透透的好朋友。
于是,苏轼推门便入。
佛印只得板起面孔说道:“先生何来?此间无坐处!”
苏轼玩笑答:“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床。 ”这是一句很机智的话,意思是说,我不是来坐坐的,而是要借你佛门的“四大”观念使精神有所安顺。
佛印见苏轼居然班门弄斧,用起佛经典故来,灵机一动,就趁势与苏轼约定:你若能随口答出我的问话则罢,若稍有迟疑,便请把你身上的玉带留在寺内,作为镇山之宝。
苏轼自恃聪明博学,欣然答应,将玉带解下放在了案几上。
佛印见状,悠然道:“佛经有云‘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敢问居士向哪里坐?”
佛宗认为,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是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而五蕴,乃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构成人身的五种因素。
“四大本无,五蕴非有”,岂不就是一无所有?还向哪里坐?
苏轼一时张口结舌,脑筋急转之际,佛印已抓住先机,他急呼侍者道:“将此玉带永镇山门。”
当然,佛印也没有白拿苏轼的玉带,而是取出衲裙一幅以报。为此,苏轼还写了诗《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
聪明多才如苏大学士,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何况我等凡夫俗子?下次再遇失败,尽可以挥挥衣袖、呵呵一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