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道不远人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译文】孔子说,道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有人离开日常起居去讨论道,那就已经不是道了。《诗经》说:‘砍树砍树,树就在眼前,握着树枝来砍树,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偏差,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出现偏差。’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解读】
这段原文主要讲了三个要点:
第一,道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第二,偏见会误导我们,让你做出有偏差的判断。
第三,一个人可以通过纠正偏见靠近天理大道的正路。
第一,“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圣贤有圣贤层面的道,君子有君子层面的道,哪怕是坏人,也有坏人层面的道。正所谓道亦有道,就连小偷也有小偷的道。只是道有差别。
所以道就是一个人心灵品质的呈现,道在心中,要去外面求一个道,就像阳明先生年轻时格竹子那样,心外求道是无法体正这个道的。
道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可以从我们的言谈举止当中流露出来,藏也藏不住。
第二,“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这句话就是在讲偏见对于我们的重大影响。本来我们能够砍一个树枝,但是如果斜着眼睛来看,则会出现偏差。同样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种种偏见,让我们不断地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走入了人生的小径。只有不被过往的成见所左右,同时心中也没有许多的偏见,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谁想反对他都没有办法。芈月即如此。
如何来帮助自己改过和纠偏?
第三,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君子总是因人而至,让他自信心中有道而已,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就好。
一般人总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好像觉得圣贤就不会犯错误,但事实上,这是误解了圣贤的心法。阳明先生就是这样教会我们,圣贤并不是不会出错,而是贵于能改过。
但是改过也并非是在一事一物上来改,而是根据《中庸》的教诲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用上这样的功夫,是在自己的念头上随时警惕是否有不好的念头产生。
每一个念头都是一粒种子,当条件成熟时,就会生根发芽,兑现为生活中的结果。所以看起来我们坐在椅子上什么都没做,但其实在内心深处已经开始了行动。阳明先生讲过“一念动即是行”,从念头到想法,从想法到行动,可能就是一瞬间的事。
【学习内容要点】
第一,道不远人,每个人都有,而差别只在于层面不同或三五分或三五十分。
第二,人与人道德层面差别的原因是傲慢与偏见,就如同斜着眼睛砍树,必有偏颇。
第三,在起心动念上关照反省,去除掉不好的念头,就能回归到偏离良知的大道上。
【实践】
用一颗空灵的心,没有杂念的对顾客好,没就会传递给顾客美好的感觉。
要真诚对客户好,因为只有对客户好,未来才有出路。
为客户推荐产品时,你有极大的话语权,放下自己的贪心,贪欲,倾听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渴望乃至超越客户。
【反思】
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力求发挥自己本有的良知,不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