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志愿者缔造的奇迹
在全球范围内,维基百科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网站之一。
就像我们现在习惯度娘一下,在国外,大多数人遇到问题也喜欢参考维基百科。把维基百科作为参考资料的人,甚至远远超过了参考大英百科全书的人。
比起大英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词条更多,更新更快,信息的准确率也不差。统计显示,维基百科中,平均每篇文章里有3.86处错误,而大英百科全书中,平均每篇文章有2.92处错误。
更惊人的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网站,其实只有6位拿薪水的正式员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志愿者义务完成的。截至目前,有超过120万的用户参与过维基百科的编撰,志愿者们创建了400多万条英文词条,和270多种其它语言的词条。
即使在访问受限的中国大陆,依然有这么一支组织完善的志愿者队伍,孜孜不倦地编纂着简体中文词条。
可以说,维基百科是由志愿者创造出来的奇迹。
然而,维基百科最早只是nupedia的副产品。
nupedia也是一套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但是像传统的百科全书一样,只有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权威的专家才有撰写资格。这套在线百科做得并不成功,内容生产太慢,毫无生命力可言。
后来,nupedia的创办者吉米·威尔士意识到了协同的重要性,于是把在线百科项目搬到了开放的维基系统中,把人人能看的百科全书变成了人人能看,而且人人可编辑的百科全书。
更加开放的维基百科,很快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成立的第一年里,维基百科就收获了2万词条。
现在,所有人都承认,维基百科的成功,几乎可以完全归功于志愿者的协同。但是维基百科是如何调动起这么多志愿者的热情的?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团。今天,我们就从经济学和人类需求层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维基百科的社群运作。
分享背后——奉献者的经济学
为什么志愿者们愿意耗费大量的心血,无偿地为维基百科做贡献?其实,他们在编辑词条的同时,并非真的一无所获。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假定:所有人都是自私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效用(可以理解为幸福感)。
有趣的是,在这个“自私”假定下,我们总能为“无私”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
其实,人们的幸福感并不只来自于自己吃了多少美食,看了几场电影。这些,都只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最底层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的幸福感会与更深层次的需求挂钩,比如尊严,比如爱与归属,比如自我实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并不喜欢吃甜点也不喜欢唠嗑的男生,在热恋时会心甘情愿地陪女朋友喝下午茶唠嗑。为什么?因为女朋友脸上灿烂的笑容,让他发自内心地幸福啊。陪女朋友唠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很多利他行为的背后,其实就是人类更深层次的需求的满足。
厉害的人才能编——信号理论
为什么人们愿意耗费大量精力去编纂维基百科呢?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编纂维基百科可以让他们显得不同,而这份不同在很多时候,是可以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物质回报的。
维基百科的编辑器非常难用,如果没有代码基础,甚至得专门耗费精力去学习。维基百科的编纂要求非常高,对于参考资料的中立性、可信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评判标准,这就导致很多词条的编纂会花去志愿者好几天,甚至数月的精力。
这么难的任务,当然只有那些厉害的人才能完成。事实上也是如此,现在做异业合作的企业越来越多。根据统计,维基百科上,70%以上的异业合作信息都来源于1400个重度用户。真正能为维基百科的编写作出重要贡献的,基本都不是“草民”。
所以,如果你花了大量心血编纂维基百科词条,并且被列入了官方的管理者名单。那这绝对是你向众人吹牛的资本。除了吹牛,在向申请院校、潜在的招聘者、投资人或合作方介绍自己的时候,维基人的身份,可以作为一个相对重要的筹码。
简单来说,管理员名单,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福布斯排行榜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志愿者的能力。
而这种证明,显而易见是非常有意义的。
给的越多,地位越高——礼物文化
有一些人认为,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一个人的地位不取决于他能占有多少资源,而是取决于他能为别人创造多少价值。
人们花时间写词条,其实是在追逐尊严和名誉。而维基人的等级金字塔,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激励着每个级别的编者,都努力向着下一个台阶迈进。
在这个等级金字塔中,等级越高,所拥有的编辑权限就越大。不过比起编辑权限,等级提升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是很多志愿编者所追寻的。
创造世界的激情——自我实现
对维基人来说,发挥自己的所长,和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一起,创造一套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和其他企业一起异业联盟,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酷的事。
发挥所长做酷酷的事,满足的其实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
发挥所长,是每个志愿者正在做的事。而维基百科做的,就是让整件事变成更酷的持久性任务。
为了保证词条的高品质,维基百科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来增加词条的准确性。
对付破坏者
虽然总体来说,维基百科的准确性与大英百科全书不相上下。但因为人人可以编辑的设定,总有一些不准确或不够中立的信息作为漏网之鱼出现。
理论上,你们小区里那些小学还没毕业的小男生,也可以给某个量子物理学术语编写词条。
为了防止用户对词条做随意的更改,维基百科会保留所有词条的所有历史版本,并且设置网络巡逻员,随时移除错误操作,把词条恢复到可信的版本。
移除、不回应——最低刺激
对于错误的编辑,维基采用了最低刺激的原则。通常情况下只是简单地移除操作,并不作进一步的回应。
有些人认为,这样的规定最大程度上弱化了惩罚,没有办法激励大家在编写词条时仔细检查,也很难制止那些恶意篡改者的恶作剧。
但事实上,这正是维基百科机智的地方。惩罚的弱化,可以更好地杜绝恶作剧。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小男孩,喜欢用恶作剧来惹怒心仪的小女孩,小女孩如果生气、尖叫,或者找老师告状,小男孩就会变本加厉地恶作剧。因为对小男孩来说,他最希望获得的是大家的关注,尤其是小女孩的关注。任何惩罚在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关注,其实这正是小男孩内心渴望得到的。
维基百科弱化惩罚的方式,其实就是让这些捣蛋的“小男孩”发现,所有恶搞都不会吸引来眼球。这样一来,恶搞本身也就变得无聊了。
至于激励大家在编写时仔细检查,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大事。毕竟那么多人在随时浏览网页,你的一个疏忽很可能在几分钟后就被另一位读者顺手改过来了。
那些好玩的编辑战
虽然维基百科已经尽力弱化不良信息的移除了,但有时候编辑战还是会时不时出现。
所谓编辑战,就是当编辑之间意见相左时,用反复覆盖对方的贡献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心平气和地讨论。
有时候,这些编辑战让人哭笑不得:比如说加菲猫的性别之争。
(视频)加菲猫之争
但是,有时候,编辑战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往往因为一些极其无聊的琐事,让大家陷入反复的拉锯战。
比如:
肖邦是波兰人,法国人,法波人,还是波法人?多年来这个领域的战斗虽然一般不激烈,却从未停止。战斗的旁观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拿破仑民法典,比如公民权、国籍和民族的细微差异。法学学者可以纠结血统主义和属地主义的精细分别。不是一国公民的话也能“迁出”一个国家吗?已经有了公民权还能再获得一次吗?详细研究的可能性简直无穷无尽。就连肖邦的遗体也分裂成两个阵营:躯体在巴黎,心脏在华沙。
不列颠诸岛是可以接受的名字吗?它是地理上包括了全部北欧群岛呢,还是一个本质上反爱尔兰的词?也许应该用“联合王国和爱尔兰”?由于太多的文章包含不列颠诸岛这个词,删除和恢复它的战役波及范围相当广泛,已经引发了多项禁令。关于何为理想的术语、甚至现在的术语算不算得上是个问题,还没有达成一致。
凯撒沙拉是古罗马发明的还是1924年在墨西哥发明的?得名于尤里乌斯凯撒还是凯撒卡迪尼?拼法是Caesar, Cesar, 还是Cesare?往里面加了西红柿的话它是依然是凯撒沙拉呢,还是变成了列齐沃斯沙拉?长达两年的慢放编辑战显然是最好的回答以上问题的办法。
星际迷航·暗黑无界(Star Trek (i|I)nto Darkness)里面的那个i是大写还是小写?一个字母引发了4万词的血案。这还是在电影上映3个月之前。星舰代表拒绝评论。
页面保护
编辑战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为了保证词条的准确性,并且避免被过于频繁地来回更改,维基百科有时候会锁定特定词条的页面,或者对特定IP进行封禁。
如果你看到某个词条上方有一个小锁的图标,那就意味着这个页边被保护了。不同颜色的锁意味着不同级别的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被锁定的词条版本,一定是达成社区共识的版本。也就是说,在维基人的社群里,大家不会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做决策,而是会努力寻找所有人都不反对的选项。因为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其实是忽略了少数人的意见。
维基精神的扩展
维基百科的社群运作看起来很复杂,各种规则都特别细,但归纳起来,维基精神的本质其实就是四项原则:开放、对等、共享和全球合作。
在《维基经济学》一书中,这四项原则,由唐·塔普斯科特和安东尼·威廉姆斯提出。
维基精神四原则
原则一:开放
科技的快速进步是使开放性能够成为一种对管理者产生新激励的关键原因。大部分企业没有能力对产品持续有效地研发,更不要说将领域内最天才的人保留下来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公司外的优秀人才永远都比公司内部的优秀人才要多。因此公司为了维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必须向企业外部的全球人才库敞开大门。
原则二:对等
对等生产的典型例子是Linux。
1991年,在万维网被发明之前,李纳斯·托瓦尔兹创造了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版本—— Linux,并且通过BBS与其他程序员分享。
在和他联系的前十个程序员中,五位作出了大量的修改。鉴于此,托瓦尔兹最终决定开放这个系统,使得所有人都可以免费使用该软件,但前提是,他们对此程序做出的改动也必须让其他人免费获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可以管理不断发展的软件,并继续利用成千上万的志愿程序员的成果。由于Linux可靠且免费,它成为一种计算机管理网络服务商,最重要的是成为有用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现在很多公司认为Linux是企业软件的基础。
原则三:共享
有些研究任务足够庞大,以至于任何一个组织都无法独立完成。为了促使合作,利益的共享本身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1999年开始,至少有12家制药公司放弃专利的研发项目,而去支持诸如SNP研究联盟以及细胞信号传导联盟的开放性合作。
他们通过共享设施、资源和观点,取得了分子生物学的根本突破,这种突破可以治疗过去难以处理的精神错乱症,并宣告个性化治疗时代的到来。没有人放弃对新的最终产品的潜在专利权,而公司通过共享一些基本的知识产权,也可以将产品更快地投放市场。
很多时候,共享是很好的双赢策略,在任何行业中都是。
原则四:全球运作
新的全球化带来了合作的变革。
要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就意味着需要利用更多的全球智力资源。全球联盟、人力资本市场和对等生产社区将提供利用新市场、新思想和新技术的途径。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进行跨文化、跨学科、跨组织边界甚至跨国家的管理。
未能了解世界的企业将发现自身是残缺的,无法在新的商业世界中竞争胜出。
维基精神的游戏:
1000*1000像素的在线大战
今年的愚人节那天,著名的“美国贴吧”Redditli联合其他企业一起弄了一个异业联盟小游戏:
他们贴出了一块1000x1000像素的空白画布。每个在线用户都可以给这块画布上色,但每人每次只可以涂一个像素点,一次间隔5分钟。72小时后,画布上最终的内容将被记录下来。
仔细把玩这个规则,颇有点维基精神的意味:没有人拥有它,人人使用它,而且任何人可以改善它。
这么一场在线实验,最终发展成什么样了呢?
在活动发布的几分钟之后,第一幅草图就出现在画布上。看起来有点像原始人的壁画,一个伸展着的翅膀。
后来,画卷一点点展开。但很快就迎来了捣乱的“蓝色征服者”。
之后,这块画布上先后上演了抢地盘、和解、黑洞等大戏。
72小时结束后,画面被锁死:
没有管理员,没有领导者,所有的一切都在10万网友自发的默契下进行,最终他们缔造了世界。
下一个奇迹,是你吗?
这是一个共享精神越来越发达、陌生人的合作越来越常见的时代。拥有维基精神的企业、组织才能更好地玩转这个世界。
那么,下一个创造奇迹的,会是你吗?
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