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21日,星期一,2022年的第52天,距2023年还剩313天。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断舍离》”
写在前面
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把断舍离当成一项日常生活的必需项,从出行,穿衣,阅读,吃饭,收纳,学习,写作…...各个方面审视自己,从内到外的践行断舍离,一步步走向极简舒适的生活。
以“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7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5成,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1成”为原则,整理收纳自己的居住空间。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要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谨记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提升自己选择物品的技术,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值得强调的是,要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如果一旦发现这种自我贬低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允许自己使用更高级的东西,这就是运用加分法的过程。
因为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一定要坚持,等到了日常随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别扭的时候,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就跟着提高了。
我在上一篇文中提到,做不到极简时,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某些原因,或许是不配得,又或许在潜意识里进行自我贬低。
说了这么多,我以这次出行的物品为例,进行所带物品的极简清单规划:
一、衣物类
根据出行天数,性质,提前查好天气状况,对目的地情况有个大致了解,避免带不合气候的衣物。
挑选衣物的原则:能够替换,舒适,匹配日常的穿搭风格。如果是两天就带1套,超过1个礼拜的,就3~4套,换下的衣服要及时清洗晾晒,以免没得换又开始焦虑。
不要总想着出行能穿平时不会穿的衣物,以为会穿的更美,这都是妄念,变美和衣品都是平日修炼出来的,营造美好的形象,都藏在日常的细节里。
二、洗漱化妆包
一个化妆包、一个脸部身体护理包、一个洗簌包。
最好都是用小瓶分装的,携带方便,不占位置。
选择最适合的物品收纳包,永远记住使用的主人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简单、方便、轻巧为出行的第一原则,所带之物一定是自己平时都会用到的必需品,平日不用的不要带,相信我,即使带了也不会用。
三、杂物类
书籍:圣经一本,今后出行如果一定要带纸质书,那我会带的只有小本的圣经,它是我的精神食粮;
行程本:一个、钢笔一支;
Kindle:如果在出行前没有在看的书籍,就一定不带,毕竟我出来一个月也没看过一次;
证件类:身份证、通行证、居留证、护照(这是我往返台湾常会用到的证件),其余证件都不要带,根据目的地带好证件;
电脑:短途出行,没有重要工作就不带,但现在因为每天都会写文章,在电脑版的印象笔记上做每日计划,对我很重要,使用频率非常高;
平板:和电脑,二者取其一。
数据包:用来装充电器、数据线,有用的才带。
其他杂物:便携浴巾、保温杯(超过两天以上带)、拖鞋(超过一周必带)、湿厕纸、太阳镜、太阳帽。
列出在出行中,必不可缺的小物品,我指的是不带就会让你整个旅途心情不好的小物件,带上它会让你更踏实,舒心的享受整个旅途,这样的东西一定要带上,对每个人来说这个小物件也许不一样,还是那句话,主角是你自己。
对我而言,旅途中如果没有可以装热水的容器,洗澡不用自己的拖鞋、澡后擦身没有自用浴巾、上大号没有湿厕纸,出门大太阳没有太阳镜或是遮阳帽,我会非常抓狂,这些小事都会引起我旅途极大的不适感。
经过一番梳理,我发现真的可以很简单,好多带的东西都是不需要的,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将自己选择的标尺尽可能的简单,分类也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最后就会走向回避。
希望我们都能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让生活更简单,轻松,整洁。
写着写着我似乎又找到了重塑生活主题的书写目标:
每天以断舍离的视角,审视清扫自己的生活和内心,这样,每天都能活在正向的能量场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极简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