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春节后的个人晨读计划,截至今天刚好满四周。虽然其间也因为惰性经历了不少天人交战,还好终于得以坚持下来。回顾起来,五味杂陈,在此简单总结分享一下。关于晨读的缘起和前两周的感悟,请参见此前文章。
一
如果说前两周的晨读,还更多的处于计划初期的亢奋阶段;那么最近两周,则逐渐回归理性,开始认真审视这一即兴而起的事件与工作及生活的关联度,并尝试通过形式和内容的优化改变,让这三者能够相互裨益。
改变,首先从对阅读书目选择的标准开始:
坦率的说,前面两周所选择的晨读书目,主要还是为了激励自己形成固定习惯,比较‘’任性‘,以个人感兴趣的书籍为主;同时也消化了手头此前积压的一些想看的书(我戏称为“去库存”)。从第三、四周的晨读开始,在选择书目方面,开始适当聚焦。简单说来,在选择书目时,设定了三个维度:即个人兴趣、工作需要和社会热点,阅读书目应尽可能符合其中两者或三者的交集。
二
选择与个人兴趣与工作需要相关书籍的原因,自然不需赘述,而之所以选择与社会热点相关书籍,则要稍微解释一下。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我们能够迅速获得全球范围内的海量资讯,畅所欲言的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全世界。但这种便利的背后,也潜藏着不少隐患:流于表面和言过其实的演绎在网上疯转,虽然看到无数斑斓的表象,但往往已经与事实相去甚远;而种种随手转发的评论,也难免人云亦云,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
为了避免碎片化思维和过多干扰,很多人,也包括此前的我,一度选择了与微博、微信的彻底疏离。这种决绝的方式,自然可以收获不少自在和宁静,但却未必能成为稳定的常态。尤其是对于从事与创意相关行业的人士和奔跑在创业路上的实践者,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基本了解、摒弃与各行业人士和潜在合作伙伴的深度交流,彻底无视业已形成的朋友圈生态,而去寻求所谓的遗世独立,未必是在这个人生阶段的最佳选择。
既然如此,倒不妨顺势而为,在节制自己每天花在自媒体时间的大前提下,将社会热点和晨读书籍相结合,把更多翻阅自媒体当中评论的时间,用在阅读与这些话题相关的书籍上,对其进行更加系统而独立的思考。如能这样,既不至于被隔离于创新的种种思潮和时尚之外,也能保持独有的理性和冷静,避免自己因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过于身不由己。
三
基于上述原则,第三周的晨读书目相继在脑中浮现:
3月上旬,雷军的自拍事件引发公众瞩目,继"Are you ok"神曲和乌镇会议的CP照之后,“雷布斯”又一次不务正业的“被头条”了一把。由此,也想到了被众多商学院频频引证的小米模式在过去的2015年所遭遇的冲击。于是,翻开了小米合伙人黎万强写于2014年的《参与感》,尝试印证小米与其中种种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契合与背离,颇有启发。
近两年逐渐深入人心的“工匠精神”,借“两会”之机再次风行。在这个背景下,读读盐野米松采访16位传统的手艺人结集的这本《留住手艺》,虽然有身不能至的遗憾,但相比于对“工匠精神”泛泛而谈,还是有直观的体悟。
同样是在那几天,微博达人杜子建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平生”的征联,掀起了网络对于诗意未死的热议。我突然很好奇,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诗意到底还残留多少,恰好记得此前看到《浅薄》一书的简介,对此有些描述,于是,便找来这本书阅读。而该书中关于诗意早在阅读替代吟诵时,就在不断消逝的描述,也给我提供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视角。
四
第四周,除社会热点外,适当加大了工作需要部分的比重,同时也开始初步尝试主题阅读。
本周适逢李世石和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正酣,而个人的工作中也面临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比如与事业伙伴在工作节奏方面的把握方面,比如对于未来市场趋势的一些判断方面。基于这一情况,本周阅读的书籍主要集中在与创意和思维相关的书籍方面。
从周一到周四,我相继阅读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作品《思考,快与慢》、凯文.凯利的《必然》、约翰霍金斯的《创意生态》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工程师刘未鹏的《暗时间》。
四本书中,凯文.凯利和约翰.霍金斯的两本比较宏观,分别描述了对于数字时代和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些判断;而丹尼尔卡尼曼和刘未鹏的两本则偏于微观。相对而言,此前抱有较大期待的《必然》,读后却略感失望(详见后附书摘),而较为微观的两本阅读体验更好一些,囿于时间,阅读还不够深入,准备此后放在案头随时参考。
五
晨读如生活,在烧脑思索之余,一些调剂性的内容也是必须的。因此,我决定在每个周五,选择一本艺术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最近两周,耳边放着心仪的音乐,翻翻马世芳的《昨日书》和高原的《把青春唱完》,惬意之余,也让自己略显疲累的思维,能够借助音乐跳脱到另一个空间中。
此外,最近两周,也继续坚持在自己的小号上,分享晨读感悟和书摘,书友们在晨间的陪伴也为我的坚持提供了动力。
六
援引上一篇文章的惯例,继续鼓吹一下晨读带来的收获与感悟吧。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能够加入晨读的行列。
晨读,催促我们因为心中的坚守而告别舒适的梦乡,虽然过程艰难曲折,但一边享受着精神盛宴,一边看着天色亮起来的感觉,的确妙不可言。
晨读,有助于我们在这个碎片化时代,以经典书籍为载体,有效的平衡海量信息和深刻洞见之间的矛盾,让我们不再那么患得患失。
晨读,加速我们在精神层面的新陈代谢,让我们能在创意的海洋里拾起美丽的贝壳,也令我们不惮创业的种种坎坷,能够因理性的光辉而保持一份笃定。
七
接下来的一个月,将继续坚持晨读。此前的实践,重点在培养晨读的习惯,以泛读为主,数量固然有了,但深度还有所欠缺。接下去的两周,将主要尝试精读的模式,而选择的书目方面,也会由此前偏重于畅销风格的书籍,转向具有一定深度的跨学科著作,此外,阅读每本书的周期也将有所延长。
初步选定的两本书:
1、历经五版更新的经典创新领域著作:埃弗雷特·M. 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
2、知名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的作品:语言与人性”四部曲之一——《思想本质》。
每本书的阅读周期暂定五天。各位朋友如果有上述领域的其他经典书籍,也欢迎推荐给我,在此多谢了。
部分晨读书评
《思考,快与慢》(3.14)
人类在自我一手打造的人工智能面前,却不得不正视人的脑容量极度有限、非理性行为时有发生的事实。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悖论,但这种反思,确实可以避免我们摆脱一些刻板偏见,减少我们因对于自身理性的过分信任而昏招频出的概率。最典型的自然就是经济学中著名而倍受争议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以及基于这个假设的无数推论。
对于这个假设,《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可谓吐得一手有理有据的好嘈,这也让从本科读经济类时,就对这个假设嗤之以鼻但却缺乏足够理论储备进行反驳的我倍感欣慰。估计全世界人民和我有类似想法的也不少,要不然,这位老先生咋能在2002年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哈哈!
就“山水境界”的三重之论而言,这本书主要描述的还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通过作者构建出的“系统一”和“系统二的模型,以种种实例剖析人的种种非理性行为并给出建议。虽然并非是触碰到太多深刻而终极思想的作品,但读罢还是颇有”当头棒喝“之感。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洞悉一切的通透和豁达,只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盲目自得罢了。
《必然》(3.15)
记得几年前KK来中国时,当被问及对中国几家明星企业的看法时,KK坦承,对中国企业并不了解;彼时的KK,恐怕即便对全球的诸多明星企业,也未必有太深入的研究。但这种与实业适当的距离,反而会让他更加心无旁骛的去体察隐藏在诸多科技现象之后的本质现象,不着相,故不致为相所转。
几年来,KK频繁的造访中国,穿梭于各个城市之间,为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站台,再谈起中国互联网企业来,也是如数家珍。
于是,我们在《必然》中,看到了比《失控》中的“九律”更加凝练的“十二个动词”,也看到了贴心设置好的,更易被进行摘抄的创业金句;相对于《失控》的晦涩费解,《必然》更像对时下各家火爆的现象级企业的提升性盘点,更加通俗易懂,也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如沐春风,深信自己正在风口之上,前途不可限量。
如果说《失控》是无心插柳,《科技想要什么》算是顺势而为,那么《必然》则是KK作为代言人的主动进击。作为代言人的KK无疑是相当称职的,《必然》一书也将毫无悬念的成为近期诸多科技企业佐证自己商业模式有效性的背书。只是,三十年后,当我们再拿起预言书《必然》时,还会有2010年前后读到《失控》时的震撼吗,对此,我深表怀疑。
《暗时间》(3.17)
虽然书名略有标题党之嫌(据说是编辑强烈建议的),但这本80后工程师刘未鹏写于2011年的作品,总体上还是一本干货满满、没有太多言过其实之处的诚意之作。
如何形成专注力、如何处理海量信息、如何通过书写进行更好的思考......刘未鹏用极为朴实的语言和几乎没有雕琢的罗列,将其求学与工作生涯中所形成的点滴思考和技巧,进行分享,文字不多,但信息量极大。
自媒体时代,各种干货分享层出不穷,其中也不乏一些颇具启发的内容。但为了争夺眼球这一稀缺资源、各路著书立说者,颇有几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范。比如说选取几个首字母建立理论模型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比如说谈论一些基本的商业问题要从宇宙和人的关系和量子力学开始扯起,再比如说以亘古未有的大时代变局为自己背书,轻率颠覆前人观点博得关注......
还有各种极为符合传播心理学的吸粉大法、防不胜防的的软硬植入广告、为佐证观点的案例企业代言大举站台等等。人们因对内容有兴趣关注文章,却难得看到不被打扰的分享和不言过其实的就事论事,这也几乎成为我们获取信息资讯的一种常态。
《把青春唱完》(3.18)
与竭尽所能用最有张力的音符讨好听众,最大限度撩拨人们心中情愫的流行音乐不同;摇滚是歌者内心最真实声音的表达,这种表达或许形式粗粝无比、音调尖锐而直接,但一旦与听者产生共鸣,所产生的种种化学反应,却是流行音乐全然无法比拟的。
当我开始有几分对这些中国摇滚音乐作品着迷时,却无奈的发现,这注定只能是一种没有延续性的聆听。无论是对于魔岩三杰、还是唐朝黑豹,属于他们的种种辉煌,几乎全部定格在了那个我还不解摇滚为何物的年代。
《梦回唐朝》之后,唐朝乐队再无佳作,第二张专辑《演义》灵气全失;魔岩三杰各奔东西:窦唯在经历了与王菲和高原的婚变后,深居浅出,偶尔出现,也是因为砸车一类的负面事件;张楚返回西安过起了隐居生活,在质疑和期待中渐渐失语,复出后的《清楚》中,难以找到熟悉的情怀和澎湃;疑似罹患精神疾病的何勇,在家中纵火而被拘役,当他再次出现在湖南台的蹦蹦跳跳的唱起《姑娘漂亮》时,已是发福到难以辨认的中年大叔一枚。
而定格最为彻底的,自然是唐朝乐队的贝斯手张炬,人们永远不会在他的身上看到如窦唯般的颓唐和何勇们的臃肿。就在次年5月,他因为车祸意外离世,将最张扬的青春,永远的凝结在1994年那个冬天的红磡舞台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