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一般是很多公司业绩冲刺的时候,也是一年当中销售相对忙和压力大的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段时间刚好媒体小编们的KPI考核压力也刚好比较大,而且没有太多的题材内容好写,于是总是很容易在这一段时间难得看到“关怀销售”们的新闻,而且是推到首页头条。总结一下,这些新闻的内容都是讲销售如何被体罚的。
比如最近看到的某美容院让员工跪地互扇耳光说是为了培养员工的狼性
比如员工因为未完成业绩而要在寒冬中互泼冷水
再比如未完成任务被罚闹市裸奔
每当岁末年初销售业绩盘点、冲刺的时候看到这些几乎都可以统一命名为“业绩与惩罚”的“大片”,相信很多普通人的观看感受应该是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笑话一笑置之,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些诧异和不理解,甚至会觉得销售这个职业就是卑贱而没有尊严。然后还可能会觉得导演这些大片的公司和老板们有点“变态”。
于是先抛开这些大片可能给人带来的第一直观感觉不谈,有个问题细想一下就觉得似乎导演这样的大片并非合理的行为——那就是这样痛快地对销售来一波体罚是不是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销售业绩的问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靠对销售的体罚就能解决业绩问题,那么曾经在学校里因为成绩不好又调皮的后进生们时不时被老师罚站一下可能都顺利成为学霸了。
另外,类似这种体罚销售的新闻传播出去,对公司的发展也业绩提升就有正面的帮助么?答案是未必。站在销售的角度看,当一名销售被这样的体罚对待还要上新闻出个名,相信其中的多数内心没有强大到我被体罚我骄傲的程度,相反这其中的多数很可能内心也是充满了不情愿甚至抵触和怨怒的。当作为员工的销售内心满满的负能量的时候,作为老板的你还指望他们为了你想要的销售业绩而“卖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作为消费者的你还会指望一个被各种惩罚的销售能够对你用心服务而不是渴望赶紧宰你一笔赚了钱就陌路?
稍微分析一下不难发现,通过体罚销售的方式意图提升销售业绩的做法最后很可能是南辕北辙,最后带来一个老板、销售和消费者三输的局面。有意思的是,上面的这些问题难道公司的老板看不到想不到?相信那么精明的老板们肯定不会想不到,所以问题的答案就是体罚销售为了提升业绩、培养员工狼性的说法其实都是事情多的表面,深层的动机恐怕还是“炒作”。通过这样的炒作可以达到低成本上头条的目的,然后达到对公司、业务一个大范围宣传曝光的目的。尽管这种出名的方式可能不太光彩和正面,但是出名成本和经营压力的考虑,老板们还是愿意赌一把搏一搏,先出了名再去修正形象,发展业务。
这么一分析,岁末年初容易整出来体罚销售的新闻就好理解了。应该说,生意不好做,老板们不容易,被动参与“演出”的销售们也不容易。但是还是希望这种哪怕出恶名也要炒作的公司尽快被淘汰掉,不要在市场上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一直以来,很多人又想做销售又不愿意做销售,想做销售的根本原因多是出于经济理性的考虑,认为销售公司高,几乎是少有的可以没有高级管理职位加持而赚取高薪的职业。不愿意做销售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出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作为一个有官本位文化传统的社会,销售这种“服务性”职业首先在文化上就很容易被人认为做服务“低人一等”,再加上时不时搞出些体罚销售的头条,更容易让人觉得这个职业的卑贱和略变态。消费者层面也因此会容易形成一种对待销售无需尊重,颐指气使是理所当然的形态。这样一来的结果当然不好,一方面公司和企业就很难招到和沉淀高素质的销售人才,另一方面被定为低端的销售也就很难面向消费者提升整体服务专业性和素质,然后消费者一边也很难享受到真正有价值的服务。
说消费升级的时候大家都在围着“产品”转,这没有错。但是也别忘了消费升级当中理应包含“服务升级”,而服务升级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然是“销售服务升级”。销售服务要升级,综合素质高、专业性强的销售从业群体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心理层面如何看待销售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然而还是应该呼吁涉及销售的行业和从业者群体首先通过行业协会、从业者俱乐部等组织不断加强行业和职业的自律、互相监督。通过销售专业性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让销售可以不卑不亢地“站着”而不是“跪着”完成业绩。如此,相应的公司和行业的发展也才会更加健康和有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