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饱暖思淫欲”,当物质获得满足后,每个人都开始了心灵的探索、对幸福感的追求。我们都在追求幸福,有很多人也特别渴望给别人幸福。
阿德勒想表达的是:获得幸福真的需要勇气。
读完四篇精彩的“推荐序”,从三个方面诠释《幸福的勇气》。
1、关于自立:“自立”的背后,是无边的孤独。
阿德勒的理论是教人“自立”,是放弃对他人和环境的期待,在跟人交往时,不求任何回报。
比如在关系里,闺蜜生日你送了她一套价值不菲的礼物,当你生日时,你期待你也收到对方精致的礼物,这是对他人的期待。
比如去一个新公司上班,你希望被老板赏识,和同事友好相处,这是对环境的期许。
事实上,当带着任何的期待投入到关系,都有失望的可能。
不仅如此,当遇到麻烦时,我们本能会向亲人、朋友求助,阿德勒的自立却告诉我们,不对亲人、朋友有“理所当然”的期待,一定要来帮助我。可以求助,但亲人朋友是否援助,不该有期待,这是对方的课题。
这个理念读下来,不禁沉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就是互相帮助和投入,建立关系么?
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这种互相连接的方式,只是在一个人的课题里,是多么孤独啊。
人生一世,为什么要活得如此孤独呢?
事实上,自立的背后就是孤独,而孤独是每个人一生所要面临和要超越的课题。当孤独时,才会寻找自己内在最饱满的力量,而不是依赖期待他人和环境。
也是在自立的状态下,才能到达阿德勒所指向的 “爱”。 作为独立的个体,与他人彼此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不求回报的奉献。
这种爱,才是阿德勒式的幸福的含义。
2、关于勇气:我遇见了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相比于爱,人们更愿意选择恨,因为恨比爱容易。爱需要理解、包容和付出,而恨,只需一个动作,操作简单且责任不在我。但恨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一对情侣因恨分开,可能内心的伤痛再也得不到疗愈的机会。
还有的人,沉浸在受害者模式里,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爱,生活里愤然折腾,却浑然无知。
“案例:杨女士,经常挑剔丈夫给她买礼物,要么价格太高,要么质量不好,两人就因为礼物吵架。有一天,她忽然意识到,挑剔是因为自己觉得配不上丈夫买的好礼物。顿时,她泪流满面,她意识到拒绝了本来可以获得美好的感受,她很悲伤。
悲伤的那一刻,在看到自己内在“不配得”的那一刻,改变也就发生了。”
有句话:“苦难,是上天送来的礼物”,生命里会有很多的困难、悲伤和失去,当站在更高的心灵维度去看待这些经历,也许正是这些困难、悲伤和失去让我们蜕变。
不管怎样,即使我预见前方有很多悲伤,依然愿意前行”。
这是一种勇气,是我们开始改变的勇气。
3、关于共同体感觉:把人生的主语由“我”变成“我们”。
在渠海霞老师的序里,提到了一个词“共同体感觉”。要想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幸福,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把人生的主语由“我”变成“我们”。
“我”是什么状态呢?一切以我为出发点,我需要被爱,我需要被看到,我的幸福,我受到了伤害,我被抛弃了等等,一切的利益得失只关注自己。
这时,我们需要摆脱自我、摆脱小我,把主语变成“我们”,不追求“我的幸福”,也不利他的“他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就是让“自我”消失。
最后,阿德勒理念由“爱我们”扩展到爱全世界、全人类,这就是“共同体感觉”。
这个部分理解起来很像大乘佛教:“真正的慈悲几乎不会有分别,我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自己是他人的一部分,他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百分百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或者至少,真正了解它是什么样的,因此我们能够承担他们的全部或大部分痛苦。这是我们需要发展的能力。”
如果上一部《被讨厌的勇气》是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课题”分离获得“做自己”的勇气,那么《幸福的勇气》是告诉我们如何在“共同体感觉”的引导下获得作为人的真正幸福。
樊登老师在推荐序中用佛法来比喻追求幸福的不易:学佛,古人乃大丈夫事!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只是磕头、烧香、持咒只是邪道,是见不到如来的的。
没有足够的勇气,是难以追求到真正幸福的。
愿每一个人勇者不惧,不惧者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