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朋友约了局,在老城区的老街。
出了地铁,正准备跟着导航走,其中一个朋友来接,于是,对路和周围环境便没有那么在意。
地点在一个用花墙稍微装饰一下的居民楼一楼,不仔细看,不知道做什么的。
年橘还摆着,年花经过打理也活着,还有盆栽的大棵柠檬树上挂着几个柠檬,还有其他的造型独特的大盆栽,整体还不错。
发起的朋友说:
这是家私房菜,我都试过,还不错。
另一个朋友问:
主打的是什么,是偏向哪个菜系?
发起的朋友答:
感觉没啥偏向,大概就是市面上流行的,都能做。
说笑间,菜上来。
第一道有紫苏肉沫豆腐,名字没注意。豆腐不错。
第二道是泥蒿炒腊肉。
其中一个朋友说:
这偏湖北菜,感觉这做法就是湖北的。
第三道是竹笋炒腊肉。
几个人一齐说:
这就是湖北菜啰,我们都是这样做的。
难怪发起的朋友说,她觉得还不错,但不知道是偏哪个菜,她是地道湖北人。
不过接下来几菜,似乎又不是了。
果然还是觉得啥好,就借鉴啥。
每个菜也确实不错,但对现在的我来说,明显感觉有点油太大。
每道菜,都是如此,尤其青菜,保持了青菜的原色——青,但可见的油大。
突然想起来,难怪有人说,人们味蕾被不停刺激,阀门越来越高,单靠食物带来的那份愉悦,越来越难满足。
又想起,前些日子和小朋友吃粥底火锅时,小朋友告诉我的话:
我同学是四川人,她说她来这之前,是感受不到所谓的食物的鲜的。现在逐渐能吃出食物的鲜了。
白粥底火锅她很爱。
我对食物没那么敏感,只是突然发现,我所能接触的好吃的食物,似乎需要各种调味刺激味蕾。各种明摆的,隐形的油炸似乎不可少。
有的只是看起来似乎不油。
又想起,有些线路的地铁上,总播放的一些教人做饭的视频。一猫,一屋,屋外阳光正好,屋内摆设讲究,一瓶,一草,都有气息。开始看时口齿生香,看多了,还是发现少不了各种过油,然后再去油,然后再各种调味。
思来想去,菜应该都很好,只是我老了,开始倾向于比较简单原味的食物了。
私房菜好,味蕾满足后,但最让我的胃舒服的还是只加了一点盐一点油的西红柿鸡蛋面,几根青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