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假设你面前有一杯水、一杯沙子和一杯石子,你必须将这三杯东西装进一个杯子中,你该怎样做呢?或许很多人都会先把沙子倒进杯中,因为沙子看似占的空间比较少,这就如同人们在做事情时会选择先做紧急的事,因为紧急的事通常都是一些小事,很容易完成。然而,当杯中已经装入了沙子,就无法再容纳大块的石子了。这就如同人们不停地做着紧急的事情,最终却没有精力顾及重要的事情。倘若变换一种方式,先把石子倒进去,再倒入沙子,你会发现,沙子把石子的空隙都填满了,而沙石之间的小空隙,还可以容下水。
可见,虽然每一次达成目标、走向成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唾手可得,但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麦肯锡思维》要告诉我们的。
1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重要
麦肯锡的原则就是既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而大前提是要发现“正确的问题”,这是做正确的事的第一步。成功的前提是做正确的事,这是个抉择的问题。抉择正确,将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抉择错误,就会背道而驰。所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首先要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工作明确,既要有长期的目标,还要有每一步的短期目标。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让每一步都行进在理性的道路上,避免所有盲目忙乱的无序状态,让工作真正成为一种有益、有效的过程。
2 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我们在处理各种事情的过程中,都体现着一定的目的性,为了这些目标的实现,就要有效地安排事情的次序。通常来讲,在一切特定群体中,只有少数占有重要因素,而绝大多数则占有不重要因素,也就是说,80%的价值来源于20%的因素,剩下20%的价值来源于80%的因素,这就是“二八法则”。麦肯锡公司的原则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划分先后次序,也就是看事情对目标的意义有多大,意义重大的要优先去做,而意义小的甚至无意义的要放在后面。
3 不重叠、不遗漏的MECE分析法
麦肯锡认为在解决复杂烦琐的商业问题必须理清思路,找到重点因素,排除干扰因素,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然提到MECE法则。MECE读作“me-see”,全称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如果能够全面地考虑这个问题的各种情况,真正地做到“完全穷尽”,那么必定能够完整清晰地呈现出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彻底、有效地应对解决过程中遇到的情况;而“相互独立”则可以让问题的各个方面独立呈现出来,避免出现混淆的情况。
4 用“逻辑树分析法”呈现严谨推理
逻辑树又被称为问题树、演绎树或分解树等。“逻辑树分析法”的具体内容为:分层罗列问题的所有子问题,从最高一层开始,逐层向下扩展分析。将已知的问题作为逻辑树的树干,然后思考哪些问题或子任务与这个已知问题相关,将这些问题或子任务作为逻辑树的树枝。在思考过程中,为“树干”添加“树枝”,并且注明“树枝”的具体内容。逻辑树分析法注重思考过程中的一种理性活动要求,是根据与事物有关的信息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结论和认识。关于逻辑推理的过程,麦肯锡人总结出了以下七个步骤:(1)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2)分解问题;(3)第三步:剔除次要问题;(4)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5)进行关键分析;(6)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建立论证;(7)陈述整个工作过程,进行交流沟通。
5 认定方向关注好大画面
麦肯锡人在工作时总会遵循这样的准则:经常检验一下自己的行进路线,避免因为太过匆忙而偏离了方向或迷失了方向。长远的目标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的实现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做,也就是说大的目标既定后,还要制订具体的规划,每一步我们要怎么走,走到什么程度,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短期目标,而且要保证这每一小步都在一点点接近那个远大的目标。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如果在一段时间后,你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发现这些行动都对推动大画面没有任何帮助,那么就应该及时停止这些行动,去做那些能够推动大画面的事情。
当然,以上所述的只是麦肯锡人工作中几种典型的思维方式,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不一定全部应用到,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网友评论
既然你已经给我点赞,我必须打的过来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