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窗台的知了没完没了的叫,好想离开这里啊。
刚好,有一本书,豆瓣评分8.3,探讨了旅行的魅力,非常有意思。
《旅行的艺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2002年出版。
他在书中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
旅行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并不急于揭晓答案,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与思辨来展示旅行的魅力。
为什么我们愿意抛弃现有的生活选择出门旅行呢?
可是,为什么旅行之后又与想象中相差太多呢?
这些落差是如何形成的?
开篇之后,作者通过于斯曼小说《逆流》的主人公德埃桑迪斯的经历来说明。
德埃桑迪斯住在巴黎市郊,生平不爱旅行,奉行“他人即地狱”的生存法则,平日足不出户,喜欢在家阅读文学经典。
偶尔心血来潮,他也会产生强烈的出门旅行的欲望。
这一点,大家都是相通的,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总有想逃走的感觉。
有一次,德埃桑迪斯非常想去伦敦旅行,像是蓄势已久的想法一样,催促他赶向伦敦。
于是,他迅速吩咐下人准备行装,搭乘最早的火车去了巴黎转乘伦敦。
离火车出发还有2个小时,他走进一家书店,买到一本《伦敦旅行指南》,通过这本书,他对伦敦之行充满了期待。
当他走进车站附近的酒吧时,发现酒吧里的氛围几乎就是狄更斯小说中的场景:一位美女与绅士在相似的温馨明亮的小屋里的情景,旁边一位表情呆滞和无精打采的表情让他想起了另外一位主人公。
但是,当他走出酒吧,看到街面上热闹嘈杂的人群,不洁净的食物,他突然就丧失了去伦敦的欲望。
他忽然觉得疲乏和厌倦,开始想象自己在伦敦时的无聊情形。
接下来,他要紧急地赶往火车站,排队、检票,找帮手拿行李,要睡着陌生的床上,之后还要排队下车,接着寻找旅馆入住,在书中描写的场景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前行……
想到这些,他意识到:既然我能够坐在椅子上对伦敦之行思绪翻飞,伦敦的食物、天气、气味都已在自己周围,为何还要亲自去伦敦呢?去了伦敦,除了失望,还会有什么呢!
结果,他付了饭钱,搭乘最快的一列火车迅速地回到了住所,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
虽然是书中人物的做法,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每时都可能发生。
你可能对抖音上大火的奶茶店心之向往,可是真正等到出门时,火辣的太阳,想到拥挤的人群,喝奶茶的欲望瞬间降到零点,索性就不出门了。
有人经常说,婚前一定要跟伴侣去旅行一次,因为你会发现,旅行当中的繁琐可能会击垮一段关系。
我们离开舒适的家,踏上陌生的旅途,排队、检票、找餐馆、找住宿、找玩乐的地方……一切都需要两人的默契配合,相互成全,才能让这段旅行不负初心。
不然,你大摇大摆地走开,我却要承包拿东西、找地方的琐碎,谁乐意呢。
何况,遇到暴雨天气,之前在书中、电视中看到的绝美风景,也只会变成一地污泥。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去年旅行的惨痛经历不忍回顾,出门旅行一定要查天气!查天气!查天气!
既然失望总是常伴左右,为何人们依旧乐此不疲呢?
作者认为,不论是影视剧中,还是书籍中,讲故事的人不会详细地介绍旅途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否则就会惹得观众厌烦不已。
人们发现,从艺术作品和期待中找寻价值的因素远比从现实生活中找寻来得容易。
因为期待和艺术的想象可以省略、压缩、切割生活中无聊的片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
结果就是,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让人浮想联翩。
如果凭着对艺术作品中展示的场景的热爱而去现实中寻求,我们一定会失望而归。
现时的生活就像是人生走马灯,回忆和期待只是其中的精彩图片。
“距离产生美”“适度爱”都是基于此的友好提醒。
每年长假,即使怀有可以拥抱异域风情的期待,我和伴侣也要从早忙不停蹄的赶车、找餐馆、找旅店的辛劳当中,更需要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出路,大汗淋漓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只有当我们回首昨天时,才会忽略琐碎的细节,而静静品味假期的甘甜滋味。
然而,我们都会有一个想法:下次,绝对不要出门远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