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何后汉皇帝“亲小人、远贤臣”

为何后汉皇帝“亲小人、远贤臣”

作者: 此生未完成1994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21:10 被阅读0次

    诸葛亮说过“亲小人、远贤臣”是后汉衰败的根本原因,后汉的皇帝为什么会这么自取灭亡呢?这是因为后汉的皇帝遇到了新形势,他们的选择其实很有限,他们遇到了什么形势呢?最关键的就是,豪族社会。为什么豪族社会就会让他们亲小人远贤臣呢?关键是要看看“小人”和“贤臣”分别都是什么人以及他们和皇帝都是什么关系。

    “贤臣”是谁?

    所谓贤臣是什么人呢?他们就是儒家化了的豪族。对于皇帝来说,豪族不可怕,可怕的是豪族有文化。因为一般的豪族对社会有组织力,又让皇帝收税变得困难,皇帝不大容易动得了他们,但他们还不会从观念上批评皇帝,但是有文化的人则会引经据典地批评皇帝,说你昏庸。如果以上两种情况合二为一,这个有文化的人还是豪族,皇上就只能干瞪眼地被批评,还动不了他。有文化的豪族,从东汉的时候逐渐发展起来,知道隋唐的历史上,被称为门阀士族,简称为士族。士族对皇帝有各种约束,皇上就在士族外再去找一些有文化的人,为自己所用,这样不就能反制士族了吗?你引经据典地说我昏庸,我的人就会引经据典地说我这是圣明,皇上不就不那么憋气了吗?虽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广地不大容易找到这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只是传播技术不发达,要想在社会中有足够多的有文化的人,知识传播的成本必须降下来。

    首先得有纸的出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这会的造纸技术还不发达,有句成语“洛阳纸贵”,这个描述的时期已经是西晋时期了,说的时候有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洛阳的文化人竞相传抄,纸不够用了,于是就变贵了。西晋时期比“亲小人、远贤臣”的东汉又晚了一百多年,这说明纸本来就不多,本来也不会太便宜。有纸还不够,还得有印刷术大规模的应用,但东汉还没有什么印刷术可言,书籍的拷贝要靠抄写。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传播的成本相当高,不是豪族的话,一般人根本读不起书,读得起的豪族,就成了士族。士族一代代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家大族,他们垄断了知识和地位,垄断了社会上的舆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贤臣,他们差不多把持了朝廷和地方的各种重要职位,世家大族彼此间还联姻通婚,形成了庞大的关系网络,对皇帝有着相当强的制约能力。

    “小人”是谁?

    东汉开国的头几位皇帝还比较有实力,而世家大族也还在发展中,他们彼此还能相互制衡,还不算什么大问题。到了后面的皇帝,越来越受到世家大族的约束。皇帝肯定感觉很不痛快,心想我都是皇帝了,还天天被人这么节制?于是皇帝想找来支持自己的人,来对抗世家大族。但问题是,世家大族把持着官僚体系,也控制着舆论,这些皇帝的支持者肯定会被职责为“小人”。这与他们实际的人品、官品怎么样关系不大,皇帝的行为,在世家大族嘴里,也肯定是“亲小人、远贤臣”了。然而皇帝到哪去找自己人呢?到民间去找?知识都被世家大族垄断,民间没什么可用之才。到朝廷上找?朝廷上放眼望去,都是彼此串通一气的世家大族,也不行。皇帝还得保证这些人能站在自己这一边,怎样才能确保这些人支持自己呢?不敢指望忠诚,能指望的是,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赖于皇帝,这些人即便是出于自私,也得站在皇帝这一边。那是什么人呢?只有两种,宦官,也就是太监还有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家族。宦官和外戚还彼此看不顺眼,宦官完全被世家大族们瞧不起,外戚也有不少是出身世家大族的,但是一旦与皇帝结了亲,立刻就会有压过其他世家大族一头的感觉,会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又与其他的世家大族之间会发生矛盾。

    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的博弈关系

    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组成的官僚,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东汉中后期昏君很多,汉桓帝尤其是昏君中的典型。汉桓帝是在15岁的时候被大将军梁冀扶上台的,梁冀是前朝外戚,觉得扶植一个15岁的小孩好控制,利于自己继续掌权。那些不同意梁冀,想要拥立成年君主的大臣,都被他给收拾了。被扶上台后,汉桓帝感觉很不爽,因为梁冀像太上皇一样天天控制着他。汉桓帝想要反制梁冀,但又没有人可用,在当了十三年的傀儡皇帝之后,桓帝终于发掘出几个心腹宦官,与他们联手,歃血为盟,发誓要除掉梁冀。桓帝和宦官联手把梁冀做掉之后,就开始自己说了算,迎来了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就是说,有一群世家大族的名士重臣,他们痛斥宦官,结果就被职责为结党营私,这些人或被罢官赶走或被抓起来,并被规定从此以后永远不得录用。

    用宦官压制了世家大族之后,汉桓帝又反过来压制宦官,把当年帮自己做掉梁冀的宦官们狠狠收拾了一番。但皇帝也不会抛弃宦官,只是让他们不要那么嚣张,日后还会借重宦官继续抗衡世家大族。汉桓帝虽然说不上是什么明君,但智商绝对也不差。宦官的力量过强,皇帝还可能再去用外戚来压制他们,东汉后期的诸多皇帝,交替扶植宦官和外戚,世家大族面对皇帝的这些对抗举措,便会进一步强化自己“天下为己任”的形象,获得道德制高点,宦冠和外戚就进一步被还原为“小人”。这就是“亲小人、远贤臣”的由来,至于贤臣是否真的贤,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东汉的瓦解

    皇权与世家大族的这种冲突过程,会极大地败坏帝国的治理水准。正赶上东汉末年进入了一个小冰期,连年天灾,民变四其,朝堂上各种勾心斗角,民间的疾苦实际上没人真的去管。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求告无门,只好想办法自己组织起来,寻找活路。各种民间信仰,就是组织的工具,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汉朝的儒学讲究天人感应认为天灾必定是皇帝失德,上天降下灾祸,皇帝被迫多次颁发罪己诏。皇帝天天都在罪己的话,人们对朝廷的敬畏就会动摇了,民间信仰趁机说,自己才是天命所在,于是到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动摇了天下。朝廷彻底没辙了,只能寄希望于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兴兵勤王,但豪强们各怀鬼胎,逐鹿中原的诱惑迅速地让这些“贤臣”的种子都变成了乱世的枭雄。大汉帝国冰消瓦解,天下大分裂的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后汉皇帝“亲小人、远贤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zi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