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心理学第五课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第五课 社会知觉与归因

作者: 甜乐_ed8c | 来源:发表于2022-04-03 19:07 被阅读0次

社会知觉是指对社会的整体看法。

面对同一个物体或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想法看法有很大差异。

每个人拥有什么才会想到什么。别人对我们的赞美是他看到了我们身上他所认同的,否定的是他所不认同的地方。

每个人的知觉都是独特的,同时也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一句话所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还有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才能更好地扩大我们的社会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有个体的认知见识经验。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拥有一样东西的时候,也被这个东西所拥有。甚爱必大费。

保持开放的心态,时刻觉察,尝试更多面向多了解。

影响社会知觉的还有个体的动机和兴趣。要清楚自己的初心、起心动念、自己的优势劣势,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深度钻研,持续学习,深挖一口井。

影响社会知觉的还有个体的情绪,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看到的感知到的接受到的都是不同的。

在与人交往中,要更多的了解他人的社会知觉,打开丰富自己的知觉。

印象管理是个体对自己印象的控制,是社会化的正常表现,也是社会功能健全的表现。

既要注意,又不要刻意。既要有所修饰,又要不失真诚真实。

印象管理中有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

首因效应表明是往往发生在不熟悉的人中间,说明第一印象的影响力。

近因效应往往发生在熟悉的人中间。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如果和对方习惯的印象反差比较大时,便会对之前习惯的印象有很大的颠覆。像俗话说的,升米恩斗米仇。

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爱屋及乌,以偏概全。一见钟情,对权威人士的认可,扩大化,理想化。尽量不要走进你的偶像,热恋中的人哪哪都好,智商为零为负。少说,多听,多了解。以免罗密欧朱丽叶效应,越反对越坚定在一起。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一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与的是各种品质评价分值的总和。

中心品质模式,抓核心,但可能会以偏概全。

无处不在的具体化。是什么让他有这样的评价?他是怎么看的?相信他有他的道理。孩子是非常敏锐的。

印象管理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控制。

登门槛效应,先说小要求,再逐步放大。

留面子效应,先说大要求,再说想要的小要求。

心理暗示影响

适应社会的一种形式,在什么场合?满足什么样的角色需要

未知好奇开放的心态。尊重敬畏之心。中立共情。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和我们实际感受的不一样,确认澄清。你的体验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又有哪些新的发现?

让自己忙起来。没事儿,找事儿做。能做点儿啥做点儿啥,尝试做做的过程就会有很多不同出来。做好自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每个人做好自己,天下就太平了。

归因通常有内归因,外归因和综合归因。生活中,在夫妻相处中发生矛盾吵架时,更多的外归因会有利于夫妻感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第五课 社会知觉与归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af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