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人是会变的。
以前,喜欢旅行,不管是和朋友还是一个人,背上背包就出发,毫不犹豫,从不徘徊。北至哈尔滨、南至三亚、东到崇明岛、西到日喀则,几乎覆盖了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绝大多数省市,爬过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玉龙雪山…游过镜泊湖、岳阳湖、洞庭湖、西湖…祖国名山大川处处留下了一个行者的身影。
以前,喜欢通宵熬夜,三两好友,网吧一泡就是一晚上,聊天、看电影、打游戏不知疲惫;即使在读研的时候,也还有一瓶二锅头就一包狗肉,看一晚上《北京爱情故事》的经历。
以前,喜欢发人人、发朋友圈,诗兴大发的的那段日子,甚至每天写一首诗发到朋友圈,尽管只是些打油诗、口水诗。
以前,喜欢干的事还有很多……
现在,一切都悄悄发生了变化。停下了旅行的脚步,对远方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好奇,觉得城市都一个样,风景都差不多;熬夜通宵的日子少之又少,一年也没个几次;人人的状态仍然停留在几年前,朋友圈很久也不发一条状态,慢慢地消失了……
我想,过了30岁,我变了!
慢慢地从关注外在转向了关注内在。对于外在世界关心少了,对于内心世界关注多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倾向”的不同把人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外倾型是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世界;内倾型是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内心世界。(没有纯粹外倾或内倾型的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外倾或内倾,其中占优势的特征决定一个人是内倾还是外倾。)
荣格认为,纵观整个人生历程,人的前半生的发展更多为外倾型;而当跨入后半生后,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为内倾型的特点。(外倾内倾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外向和内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28471/3056a177306bd0f4.jpg)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早期追随弗洛伊德,后来因为理论观点发生分歧,另立门户。荣格创立了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界影响深远,地位举足轻重。
在荣格人格发展理论中,前后半生的分水岭在中年期,女性35岁、男性40岁。【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童年期(出生到青春期)、青年期(青春期到中年)、中年期(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到老年)、老年期。 其中,中年期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因为从这个时候,人的心理能量从外部开始转向内部。前半生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后半生注重探索内心世界,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百岁人生已不再是梦想。这个分水岭应该推迟10岁才对(女性45岁、男性50岁)。怎么感觉我的转变反而提前来到了呢?
这或许是错觉!
我想,离这个分水岭至少应该还有20年。从现在开始,我必须始终提醒自己:
1.前行的脚步依然不能停止,探索世界的脚步依然不能停止。
2.尽量做到不通宵少熬夜,但是与朋友把酒言欢、畅谈人生的兴趣不能减。
3.努力拼搏奋斗,实现自我,不要把太多的时间浪费一些不必要的人和事上。
毕竟此生很短,应当少留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