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4:50我们从华能宾馆出发,开始黄龙——九寨三天之旅。国旅派车来接,5:15分我们到达成都旅游集散中心(新南门汽车站),大约6:08分与其他32名散客一起转乘空调大巴前往黄龙和九寨。
人在旅途,观风景,看名胜,图的是一种享受。如能碰上一位优秀的导游,你这趟旅游就会锦上添花。我本以为,往返于难于上青天之蜀道的司机该是膀大腰圆、身材魁梧的“型男”,而带我们前往人间瑶池黄龙和童话世界九寨沟的导游该是身材高挑、颜容靓丽的“美女”,没想到的是,当司机与导游出现在车上时,让我们大跌眼镜,很是有些遗憾!司机矮矮瘦瘦的,猴精一般,与他驾驶的高大威武的空调大巴不成比例;导游也不高,是一个微胖、脸圆、肤色黑黑的藏族康巴汉子。
在随后三天的相处中,司机几乎不说话,导游却话多,嗓门不高,举手投足间,音容笑貌、行事风格很像一个我的熟人——李伟某,更奇的是,他叫李伟!两者仅相差一字。
导游李伟(左)导游李伟告诉我们,司机姓杨,有两个老婆,一个是家里的大老婆,负责为他生儿育女;一个就是我们三天旅行的座驾——空调大巴,负责为他赚钱养家!杨师傅技艺高超,已在成都至九寨的线上跑了十余年了,看来是要打消我们对司机的担心。
一路上,李伟跟我们唠嗑,介绍沿途的风土人情,藏族、羌族的语言、习俗等。从他的话中,我们得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所以也叫东藏。阿坝州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幅员8.42万平方公里。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除了九寨沟县因旅游业发达而比较富裕外,全州整体上还很贫穷。阿坝州的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北看九寨黄龙水、南观卧龙四姑娘山、中游村寨大草原、重走红军长征路、再尝民族人文景观”的旅游大格局,旅游业成为阿坝州的主导产业。
李伟说,“‘到西藏看神,到东藏看人’,东藏的康巴汉子英俊魁梧(导游李伟自己是么?),女子则婀娜多姿。藏人热情好客,走进藏民家,主人会给你献上洁白的哈达,给你道一声‘扎西德嘞’!在进藏民房子的时候,千万不能脚踩在门槛上,主人对此是很忌讳的。见到藏族未婚的帅哥,要称其为‘色郎’,未婚美女则要称其为‘色嬷(魔)’。”
从李伟的描述中,我们学会了藏民的一些基本礼仪。譬如敬酒,受酒者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用左手托住,再用右手的无名指轻轻地蘸上杯中的酒,向空中弹一下,如此反复三次,口中还要念出“一敬天地,Qiu、Qiu、Qiu(音:求)……;二敬父母,Qiu、Qiu、Qiu……;三敬朋友,Qiu、Qiu、Qiu……”等吉样的祝词,然后再饮。弹酒三次是对天、地、神的敬奉和对佛、法、僧三宝的祈祝。再譬如接受哈达,如是年长者给你敬献,你一定要弯腰接受。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与一夫多妻相对应,藏民中还有许多一妻多夫的家庭。这种家庭一般是兄弟共妻,也有极少数是朋友共妻。妻子最初是哥哥娶回的,后来又与弟弟同居。这种家庭如同一夫多妻家庭,也是被人们认同的,并不会引起非议。一妻多夫制的存在是因为经济的原因。藏族有句俗语说:“一家分开,乞丐一堆”,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为使家产和劳动力不分散,便形成了罕见的“一妻多夫”婚姻现象,实行区域自治的藏民自治区对此拥有“变通条例”,规定对执行变通条例之前形成的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婚姻关系,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准予维持。
一妻多夫的藏民家庭途中李伟还多次拷问我们相关的知识,如是否知道羌族“五宝”等?多数时候我们皆曰不知。他给我们详谈了羌族“五宝”。
羌族一宝是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 ~19 厘米,管口直径2 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 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除了上述特别之外,更在于其不同凡响的演奏方法——民间称之为鼓腮换气法,即鼓起双腮,让气流从鼻孔自由出入于肺部,口腔鼓腮成了演奏羌笛时,所需气流的仓库与中转站。一曲音乐,无论长短,一气吹成,演奏中绝不停顿换气。仿佛羌族这个过分深重灾难的远古民族咬紧牙关,忍辱负重,辗转南北,从历史的那一端一路坎坷悠扬地走向历史的这一端——今天。“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大诗人把羌笛的广告做得全天下的中国人都知道了。但现在羌族会吹羌笛的人已不足30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羌族二宝是铜羊。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国西部各地。他们原来就是一个农牧兼营的部落。古书解释:“‘羌’,西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又释:“羌……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此为号。”《后汉书·西羌传》还释: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为主。”《羌族史》叙:“实际上羌和姜本是一字,‘羌’从人,作为族之名,‘姜’从女,作为羌人女子姓”。故章太炎《西南属夷小记》称:“姜姓出于西羌,非西羌出于姜姓”,这说明羌、姜是兴起中国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物产众多。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青稞、土豆为主。饲养黄牛、牦牛、犏牛、山羊、绵羊、马、骡、猪等牲畜及各种家禽,养羊业较发达,本地优良品种“铜羊”全国有名。“铜羊”周岁羊体重25公斤左右,成年公羊体重43公斤,母羊体重33公斤。羌族的图腾就是一个“羊头”。
羌族三宝是羌碉。羌人好集结而居,数家连为一片,形成羌寨,每寨必有十数米高的羌式碉楼,既可登临了望,又可防守御敌,有易守难攻之势。碉楼与战争密切相关。高碉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家碉,尤以家碉、寨碉为多。还有用来求福保平安的风水碉, 用于避邪祛祟的伏魔碉。要隘碉建筑在要隘险道上,有许多则矗立在悬崖峭壁之上,用于防御阻止敌入的进攻,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坚固工事。高碉居高临下,俯视敌人,远则箭射枪击,近则滚木擂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敌人暴露在原野地之上,自己躲在坚碉之中,以逸待劳,以守待攻,侍机而动。茂县的许多羌寨至今保留着两千多年的汉代羌碉和一千多年的隋唐羌碉,这些古代石头建筑坚固耐久,历经1933年、1976年、2008年三次强烈的大地震,大部分羌碉依然完好无损——这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羌族四宝是索桥。历史上,茂县、汶川交通闭塞,素有“蚕丛栈道险、悬简渡索难”之说。运输靠人背畜驮。羌族地域山高水险,为便当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制了索桥(绳桥)。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取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超出跨越桥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栈道取木栈或石栈两类。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纯以土石;石栈施于峭壁悬崖,缘岩凿孔,插木为桥。索桥也称吊桥、绳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多建于水流急不难做桥墩的陡岸险谷,次要建于川西北高山地域。其做法是正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正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无的正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做为扶栏。
羌族五宝是咂酒。羌族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原因之一是古羌人的一支首先从事农业。原因之二是,“禹兴于西羌”,而我国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杜康是禹的后裔。咂酒,是羌族人民十分喜欢的自酿酒,以青棵、大麦、高粱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坛内,以草覆盖酿成。饮时,先向坛中注入开水或清水,再用细竹管吸饮。亲朋贵客来后,大家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后,再食酒渣,俗称“连渣带水,一醉二饱”,因而称之为喝“咂酒”。 喝咂酒时要唱酒歌。唱时,宾主并排而坐,轮流对唱,同时鼓乐齐鸣,热闹非凡。
羌族“五宝”我们一行35人是散客拼团且是纯玩团,导游与司机将不能像普通团那样从带游客进店购物中收到回扣,但李伟很有办法。
譬如在沿途讲解中,说到黄龙风景区,他会不断强调黄龙属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从平原来的人将会有高原反应,重者会危及生命(不让他吓死也让你很紧张!)。不过不要紧,呆会儿,在上山前我们会在川主寺镇“唱歌”(小便),唱歌处有预防高原反应药——红景天胶囊出售,有需要的朋友可在哪里购买云云;在去九寨沟的路上,他又游说我们欣赏晚上藏羌族风情晚会,还说晚会票价在“5.12”汶川大地震前要四、五百元,震后为回报全国各族人民,现在只需180元等等;在7月3号回程途中,他又极力“撺掇”我们购买藏族特色食品(如牦牛肉等)……其实我们都不傻,只要我们出手花钱,将有很大一部分会落入他与司机的口袋中。
这就是我们的导游——李伟同志。不过,说句良心话,换成你我,也会像他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