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好读书,读好书
一个以爱为信仰的女人――读《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的列车》

一个以爱为信仰的女人――读《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的列车》

作者: 陶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7-11 23:49 被阅读171次
一个以爱为信仰的女人――读《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的列车》

小说《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的列车》的作者是土耳其著名作家艾雪·库林,荣获“欧洲犹太理事会最佳小说奖”,被翻译为23种语言,畅销全球。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根据二战时期几位土耳其外交官被派驻欧洲的真实经历写成,他们从纳粹的魔爪中成功解救了许多土耳其及非土耳其国籍的犹太人。

我对小说中的希娃印象尤为深刻,她是土耳其贵族小姐,美丽聪慧,是一个以爱为信仰的女人。

希娃爱上了犹太人拉斐尔,然而,她的父亲法兹尔帕夏因为宗教信仰冲突(穆斯林与犹太教)问题,反对她的婚姻,甚至以死相逼。她不明白,深爱她的父亲为何成了一个宗教偏执狂,歧视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她一直认为,宗教的许多美妙之处就是帮助安抚信仰者的灵魂,为何因为人种和肤色的不同而制造隔阂?为什么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不能相爱?在希娃的心目中,爱情是纯洁美好的,不应当和宗教信仰扯上关系,也不应当遭受家人的情感胁迫。当亲情与爱情发生冲突,不能妥协的时候,她还是选择了爱情,她的爱超越了不同的信仰。

由于得不到双方家人的接受与祝福,希娃和拉斐尔在简单举行结婚仪式之后,离开伊斯坦布尔,去往巴黎定居。没过多久,这座充满文明与艺术的国际大都市落入德国法西斯的魔爪。法国维希政府为防止剩余的国土被占领,决定和德国人合作,帮助四处抓捕犹太人。希娃竭尽所能地保护着她的丈夫,当初是她劝说丈夫移民法国的,没想到竟在无意之中把他推进了狮子的巢穴。

希娃在一次次目睹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侮辱与迫害之后,心灵触动很大,她想:“在这广阔的世界上,有没有一个角落,在那里人们可以安心地生活,不用这样互相折磨。”于是,她决定尽自己的所能帮助周围的犹太人邻居,在一次次帮助他们脱离困境的过程中,她对爱的信仰逐渐由小爱升华为大爱。

什么是大爱?

著名灵性作家雪漠在《真心》一书中讲到:

“假若你把爱的对象由某个特定的人,转化为宇宙间的万物,这时候你的爱就从一份世俗的真爱,变成了一种以小爱为起点的信仰,一种大爱。”

“大爱就是一种大善大美的精神,就是你将对一个女人或者自己孩子的那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转化为一种对待万事万物—包括人类、植物,乃至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态度。”

希娃对爱情的忠贞,那是世俗真爱,也是小爱,对土耳其乃至非土耳其国籍犹太人施予帮助,是大爱,大爱是没有分别的,也是最为高贵的。

从小爱升华到大爱,既是一种心灵境界的提升,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 拥有了大爱之后的她,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PS:

微笑姐姐是艳林在简书认识的朋友,她通过艳林了解到有我们这样一群人,喜欢在一起读书、交流、写作,为了表达对我们的赞赏,她通过艳林之手为我们读书会会员赠送了12本《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的列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为了表达对微笑姐姐的谢意,我试着写了这篇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千禾随笔:感谢妹子的好文!写的有厚度,站的更高,将希娃内心对爱的纠葛剖析的很深刻。
    这本书中,最迷人之处在于希娃和父亲其实都是为了爱,父亲疼爱小女儿,希望聪明可人的小女儿希娃能有一个灿烂的未来,在父亲眼里,希娃是最有能力拥有这些的;而希娃真心爱拉斐尔,在遭到父亲的以死相逼后仍然不妥协,可见希娃为了真爱也像父亲那样倔强坚持。
    这种矛盾冲突现在也遍地都是,究竟该如何化解?没有谁对谁错,没有模式可以参考,唯有爱化解爱,唯有爱成就爱!
    妹子的文章将希娃的爱进一步升华,这大爱无疆,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编者对此书的用心!也更让此书打开了一个新的平台,在细腻真实的大逃亡中,展现了希娃爱的升华!
    喜欢妹子这句:从小爱升华到大爱,既是一种心灵境界的提升,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转变。
    陶语:@微笑乃禾 感谢姐姐如此耐心细致的点评🌹🌹🌹🙏🙏🙏
  • 谷桐新月:👍👍😊😊
    陶语:@谷桐新月 🌹🌹🌹❤❤❤
  • 薇言大义: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也应是人类共同的信仰!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爱,付出爱,除了爱,我们人类还剩什么呢?
    陶语:@薇言大义 👍👍👍🍹

本文标题:一个以爱为信仰的女人――读《开往伊斯坦布尔的最后的列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jk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