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离夕合】
朝时离|夕时合▼
⑴
2018年马上要过去了,不知道为啥总觉得今年过的特别快,一眨眼就到年底了,年底有很多事情要干,也可能有很多钱要花,也依旧会面临很多问题。想面对的和不想面对的都得面对,人生有时候真的是一种经历,一种参与感的经历。如果人生平淡无奇,大概在某个时刻吹牛都不太好吹。比如想当年啥啥啥的时候,那是......。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生活在外地,我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父母说?”李诞说父母询问你,不是为了要答案,而是要那种参与感。很多事情,我们确实不是为了要答案,而是要参与感。
可我更赞同傅首尔说的,你的不开心,你的过不去,你的很多很多事情,父母真的会记很久,也许你自己早已经过去,而他们会一直想你已经不在意的事,依旧沉浸在里面。我们通常说完就结束,不替他们的情绪善后。
我们的母亲就是一个凡事都容易放心上的人,在她那个年代的脑海里,相夫教子是所有的一切,一个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人。她总是觉得没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感到自责,她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而默默地心里想很久,会给自己制造出很多悲伤的情绪,很多事,我可能已经过去,她却过不去。
⑵
我是那种不太擅长去跟父母交流的人,这是日积月累造成的。小时候遭遇家庭变故,我的初三、高中、大学,甚至到毕业找工作,我都是一个人在外,曾经是如此懦弱,无数次的黑夜躲在角落里哭泣的孩子,一点点地被生活敲打成冷血的样子,到后来变得独立与坚强。
太过于懂事的人其实是不好的,过于体谅和在乎父母的感受,以至于会往自己身上加了很多戏,太过于无私,以为自己可以扛下所有的困难。
渐渐地一个人生活在外地,苦楚实在太多,几乎没有喜悦的事情,当你一个人哭着熬过所有的苦,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渐渐地就习惯了封闭,也就真的活在了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是不想让父母参与,是真的觉得可能自己抗过来了,但是他们依旧会活在自责里。
我没能学会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可能独立的太久,可能报喜不报忧太久,也可能太过于体谅。打电话跟父母聊天不会超过1分钟,以前是怕讲太多说漏嘴,如今是天大的事自己都可以处理的时候,变得更加独立了。
我又是那种从来不会向任何人伸手的人,那种“爸,我要结婚,我没钱,你给我买套房子或者给我首付,你给我些钱”类似的话,是绝对不会从我的口中说出来。
小时候在该叛逆的时候因其他事情抑制了叛逆,长大后的叛逆就来的很凶猛。小时候的叛逆顶多就是顶嘴、逃课等,而长大后当你第一次叛逆就要决定自己的生活,决定自己的工作,决定自己的婚姻,那样的转折是让父母一下子无法接受的,让他们有颠覆的巨大心理落差对比。
⑶
有时候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就成了一种博弈,当我们真的强势起来的时候,父母就会显得很弱势,也许是我真的长大了,也许是他们真的老了。有时候真的连自己都接受不了一下子的成长。也许很多时候年纪大了,很多事就算了,我是如此,父母也是如此。很多事是没有对错的,争个对错毫无含义,即便争赢了,也不一定能过好生活。
想跟自己的父母做无话不谈的朋友,却也等我们长大真正成熟了之后,学着自己去处理,学着跟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很远的距离。
忧虑实在太多,发现如实的汇报只会增加他们的烦恼和忧虑。更多的时候还需要反复解释原因和自己的处理方式。隐瞒了太久,等有一天喜悦来临的时候,也就不太擅长于表达,也就没有那么急着想要去分享。
大部分中国的父母是没有自己生活的,孩子的生活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更多其实是想要参与感,到了一定年纪,孝道可能就是让父母还觉得自己有用,让他们觉得他们还能帮得到我们。可我又是那种所有的事我都可以自己扛下,不愿意求助于人,哪怕是父母。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依旧会选择报喜不报忧,但可能会让他们多一些参与感,多一些交流。不是不想让父母参与,只是缺失了太久,不知道如何让他们参与,也许这中间需要有个缓冲和桥梁的人出现,以一种欢快,随和,亲近的方式重新将其恢复,重新开始慢慢参与互相的人生。
♥|♡
#以爱之名,点滴修行,第413天#
♥给我一个赞,那是无声的支持♡
♥此公众号已是原创,欢迎投稿♡
【文章为本作者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