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有这样一位的史学家,他为了能够切身感受有温度的历史,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实地考察,用一生的力量描绘了三千年历史画卷。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实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他就是司马迁。
《史记》历经千年不衰,熠熠生辉,被推崇为文学典范,更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一生,领略他勤学笃志、坚强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1 勤奋好学,漫游天下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在陕西,父亲司马谈在史学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平时十分钟爱儿子,也希望司马迁能够有一番作为。
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喜欢聆听父亲讲述百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和历史趣事,很快就学会了读书识字。
在司马迁10岁那一年,司马谈开始担任太史令,由于汉武帝在全国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他开始让司马迁接受儒家教育,学习古文。平时,他因公务需要到外地收集史料时,都会带上司马迁一起去。
在父亲的影响下,司马迁从小就在史学上种下了启蒙种子,为日后考订史料打下了基础。
由于一直在家乡读书,为了更好地打开眼界,充分地了解史实,20岁的司马迁决定开始游历各地搜集史料。
司马迁的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一带。他先是从京师长安出发,一路向南,经陕西省武关渡江辗转到湖南省汨罗江畔,怀念爱国诗人屈原。
他实地考察了屈原当朝的国情、所在的处境、细品屈原的作品,深深地感受到屈原对楚地楚风的眷恋以及为民报国的热情,对屈原充满崇敬之情。屈原自沉汨罗江的悲剧让司马迁十分心痛,不禁潸然泪下。
通过游历,司马迁领略到山川风物的民族豪气和国家日益强盛的发展趋势,让他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胸怀。而且,他通过接触社会各阶层,看到百姓的疾苦,对事物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当时的长安不仅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更是聚集众多人才,收藏着古往今来大量图书古籍。当司马迁游历到长安的时候,被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还结识了当时的大儒孔安国、董仲舒。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裔,是有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也是古文学派的开创者。与孔安国结识,司马迁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深感兴趣,两人经常交流思想感悟。
而董仲舒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精于《春秋》等史学典籍的创作。司马迁与他们来往密切,两人的思想为他创作《史记》的精神和义法提供了启示,因此司马迁对这两位前辈都十分尊敬。
通过年少时的游学,司马迁慢慢了解了父亲的史学之路,对自己的前途也有了明确的方向,他立志以后像父亲一样为史学研究贡献力量。而这些富于情感与趣味的旅行,为司马迁日后写《史记》储备了大量素材。
2 入朝为官,实现理想
当时汉武帝设置博士官,教授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直接保送入仕为官,司马迁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选为郎中。由于对史学研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很快得到汉武帝的器重,升为郎中将,也就是侍从官,多次随皇帝出征。
每一次出征,司马迁都收获颇丰,了解了当地的地理、物产、民情、风俗,为之后的史实记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司马迁作为郎官在宫廷内部就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平时为皇帝出谋献策,在外人看来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而郎官一职也成为众多富贵子弟追求仕进的目标。
在司马迁36岁那一年,当他完成出使西南的使命赶回洛阳向汉武帝汇报时,他的父亲司马谈病重,听到消息的那一瞬间司马迁全身绷紧,心情如石沉大海的样子,不知所措。
司马谈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希望司马迁能够以成为太史令作为理想,继续把祖业发扬光大,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论著”计划。
看到父亲对史官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司马迁深受感动,答应父亲,必将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父亲的遗愿。
父亲去世的第二年,38岁的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汉代史官的主要职责有两个,一为司天,负责掌管天象的事务;二为记事,负责记录史实。
在天象事务方面,司马迁对修改历法非常重视,他在以前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盘的改订,奠定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阴历的基础。
另一方面,汉武帝统一帝国需要有一部规模巨大的历史著作,来记录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貌,以便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因此,司马迁开始执笔撰写《史记》。
司马迁把父亲的遗愿作为自己的理想,全身心投入于史学的研究和撰写中。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艺术手段高妙,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能贴切地讲述清楚,为我们史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 史书典范,流传千古
《史记》作为旷世巨著一共130篇,52万多字,大约花了14年才完成。内容横跨时间范围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年间,前后两千多年,是一部“通史”。
在写《史记》期间,司马迁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体裁:传记分为三类,“本纪”写帝王,“世家”写诸侯,“列传”写各种名人。除传记外,还有“表”,包含帝王、诸侯、将相、名臣的年表;“书”,记述经济、文化、制度各方面的活动。
如此经纬交织而成的严密体裁后来被历代正史所遵循,《史记》更是被奉为正史之祖。
公元前104年,本来司马迁会有一个平静而充实的中年,可是因为一件事他几乎断送了他的生命和事业。
当时,汉武帝派将领讨伐匈奴,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随军押运物资,没想到半路遭遇埋伏,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汉武帝十分愤怒。就在此时,司马迁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随即遭到牵连,被下狱了。
汉武帝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之后,醒悟到李陵之所以战败军没,是因为没有后援的缘故,他在心里承认是自己当初的安排有些失当。
不过,司马迁的罪责并没有被宽恕,他仍在狱中等待着被判决。而据另一个考究,汉武帝之所以这么生气。是因为一年后汉武帝曾派人去探知李陵在匈奴的情况。谁知道李陵不止娶了匈奴的公主,还帮匈奴练兵。
所以为李陵讲话的司马迁自然得不到宽恕。亦有人认为汉武帝此举是向司马迁立威,让他不敢在史书上乱批评他。所以后世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总是忍不住批评秦朝和秦始皇,有借古讽今之嫌。
但不管怎么样,一个曾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现在竟然被关在监狱。满朝文武都拿司马迁当笑柄,甚至连罪犯也看不起他。这让司马迁倍感屈辱,他整日紧闭着眼,牙齿紧咬嘴唇,长时间留下了两道深深的印痕。
司马迁入狱三年后,终于等到朝廷颁布了一条法令:摆在司马迁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自杀以免受辱;二是接受死刑;第三个是受腐刑以免死。
司马迁以“慷慨之士”自居,正气凛然,视腐刑为无以复加之耻,内心不停地挣扎。
面对自己的理想就要随着生命的消逝而变成泡影,父亲的临终遗言犹在耳际,《史记》尚未完成,司马迁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毅然决定求生,他要为完成父亲和自己的未竟之志活下去,于是他向狱官请求接受腐刑以免死。
为了早日实现父亲的遗愿,司马迁带伤开始提笔,刚开始每天只能写十几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迁被自己笔下的历史吸引,他完全投入到历史的长卷中,竟忘记了身体的疼痛。
司马迁从早到晚趴在案上写作,狱卒们不明白他为何如此执着,甚至觉得他是一个疯子。然而在这个疯子的内心,有着坚定不移的目标,就是以毕生的精力完成《史记》,这是他唯一活下去的勇气。
五六年后,李陵案已成过去,汉武帝对司马迁也心有歉疚,于是又将司马迁从狱中调回自己的身边工作,司马迁得以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公元前91年,55岁的司马迁履行了对父亲的承诺,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他因《史记》而立名,因立名而洗刷了遭受腐刑的耻辱。
对于司马迁来说,父亲的遗命是他受辱求生的精神支柱,完成《史记》也成了他生命的价值所在。
结尾
纵观司马迁的一生,前半生游历各地,丰富阅历;后半生专注写作著书。尽管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他为正义而辩护,从未后悔。
即使身在狱中,他也从未放弃为理想而生,忍辱负重,坚持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司马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位后辈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