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明星精心营造的完美人设,在一次次舆论漩涡中被拆的“尸骨无存”,网络上“围观群众”将这种卖弄人设的人群称为“戏精”,并不是赞赏他们在荧幕前演技高超,而是讽刺连真实体验的生活都是弄虚作假。对于粉丝,能原谅偶像的错,却不能原谅假。
错可以改,但是“假”,是直接威胁到人们对其的基本信任感。从心理学上讲,人与人最基础的交流是建立在互相的信任上,人设的崩塌,摧毁的就是这一份信任感。
不仅是公众人物会为自己建设不同的人设,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朋友,从来不缺带着不同“面具”生活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0544/791f56f3553f1765.jpg)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设?
人设,是指人物设定,最开始是表演剧本中的一种专业术语,从无到有地创造一个有独特个性的角色,并给他贴上鲜明的标签。
在心理学上,人设是一种人际交往中人们选择的一种策略。所以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难发现每个人给自己建立的人设:
大刘是我闺蜜的男朋友,也是一名大学体育老师,第一见面时,大刘爱笑的面孔就给我留下了平易近人的印象,他的搞怪逗趣每次都能让短暂的聚会充满乐趣。
某一次,和闺蜜休假去学校散步,在操场上我们碰到了正在给学生上课的大刘。一整节课大刘都严肃着一张脸,面对某些调皮懒散的学生,直接让其站在前排面对所有学生站立军姿十分钟,如鹰的眸子认真地盯着整个训练场,整节课都没见到他笑过,一脸严肃。
疑惑的询问闺蜜大刘怎么像换了一个人,闺蜜笑笑解释说:“在朋友面前,爱笑风趣才是大刘真正的性格,在学生面前一个认真负责、不苟言笑的刘老师才能掌控整节课的节奏,不然嬉嬉笑笑的,会有许多学生偷懒学习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0544/b33cd2630108c551.jpg)
在动物世界中,在不同环境下变色龙会变换不同的保护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其实多少都有像变色龙一样的属性,这是对于不同环境针对个性的微调,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生存本能。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人设建立是非常常见又合理的。
对于家人我们是可以撒娇任性的儿女,在同事面前可以是严谨负责的伙伴,在老人家前可以是乖巧懂事的后辈......
但是,当我们过于看重他人评价,追求别人眼中的过法,甚至变成了必须背着一身的“戏精”面具,把自己隐匿在某种完美伪装下面,无法摆脱,那就会比起一般的人设来说,更累、更辛苦。
我们为什么讨厌“戏精”?
正如粉丝不能接受人设崩塌后的偶像,通过针对某些群体的喜好,“戏精”精心给自己打造一个完美的人设,吸引人们去关注,去喜欢,去崇拜他,甚至耗费时间精力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他,这难道不就是伪君子了吗?
生活中亦然,人们可以原谅对方犯得错误,却不能原谅对自己的虚假欺骗。
因为犯错可能是人不知道事情发生的后果是什么,而虚假欺骗则是你很清楚在做什么,甚至知道暴露后的代价,却依旧继续着,并从中获取利益,一边做着坏事一边让人觉得你是好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0544/0325c4d0ba60f9c7.jpg)
这种虚伪的背后,本质无非就是自私,是贪婪,是虚荣,是通过欺骗剥夺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贪欲。
“面具”太多,真诚的面孔更显珍贵。
曾经,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个完美的“戏精”,如果不是一次动态的失误,我们或许从来不知道她的“人设”是这么的成功。
在我们好有圈中,她一直都是展现自信独立、年轻自主的女孩形象。直到某天一条动态,她可能忘记屏蔽了一位好友,我们才直到原来在网络世界中,她存在如此多的“人设”。
通过选择性屏蔽我们现实中的好友,为了完善她网络上建立的多面完美“人设”,她甚至盗用我们得生活动态充当自己的生活体验。
现在她费尽心机,苦心经营的人设已经崩塌,曾经要好的朋友也早已对虚伪的她疏而远之,断绝关系。
看过一份性格调查报告显示,比起70、80后,年轻的95、00后明显更加讨厌人物表里不一、灰暗复杂,更欣赏直接果断的个性,不瞻前顾后、不左右逢源。
![](https://img.haomeiwen.com/i6110544/85876258a51b9056.jpg)
保持待人真诚,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不仅是对别人,对待自己,更不应该自欺,“面具戴久了就拿不下来了”。
总是伪善的攫取他人,永远都不会够的,这种不被满足的贪欲,能带给你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乏累却无意义的生活体验,这就是对于一个人自我欺骗最深的惩罚。
愿你我在这个虚假的世界里,能经受住诱惑,甩掉让人乏累的“戏精”人设,保持内心一份待人的真诚。
公众号:壹梦说原创首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