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公司2个月,体会到善业修行,顺便挣点工资的不易。真是善业难修啊,难修善业啊!这些商业模式、这些人员安排、这样的管理思路,这些的股东组成、这样的决策过程,让我简直是瞠目结舌。裁员是我可以理解的,但把我认为特别重要的岗位都裁掉,几乎把所有的事务都交给一个人。我不能接受。曾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经历,让我过度把人力资源看得过重,没有基本的架构,就没有基本的功能的发挥,我不敢想象。(我执,我慢。)
极左的发展路径,快速膨胀的脚步,满足其虚荣心了,却无法在人力和财力和智力上跟得上,导致半年后,断崖式的砍手砍脚,缩减支出,剥夺多余人员,时间在推移,但是把之前获得进步的地方大大的往后退了一大步,变成极左极右的发展路径。难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中庸之道”吗?尤其是得知我本人也有可能被裁掉的时候,我最终内心升起了忧虑,升起了恐惧,虽然没从直接管理者处获悉,但对自己可能存在的危机已经被无限放大。
恐惧与无助的升起于是乎,我开始规划我失业后的未来,休假、带娃、旅游、创业,找人聊天,以获得情感支持。憧憬,可以化解恐惧与哀伤,是自我防卫机制的升起。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直到中午12点的时候,殷总说把小杨和小敏的工作交接给我,我才比较清晰的知道她没有裁掉我的意图,起码,不是这么快。心情马上恢复一种自信的满满,一种“求安慰”得到后的些许温暖。这些心情的起落,都是人之常情,也彻底让我获得了体悟修炼的机会。
阳明心法阳明心学的根本心法,就是人生第一等的修行。正如成功与境界,如果能同时兼得,确实让人十分向往。在事上练,随时随事练,透过看外在现象、外在呈现的种种形态,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果,是形,是虚幻,是如泡沫幻影,但我们为什么还是会存在呢?常言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既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宝山空手回。因此,我们还是要探究、究竟一下,我们经常谈论的修是修什么?修身还是修心,我认为是修心。大学八条目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位于中间位置,他的基础、逻辑顺序是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如能做到位,道基本掌握了,后面的路,都是术的修炼,自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修身齐家这些外在的条件充实完备后,自然会产生指数式的增长效应,也就像现金流游戏中跑出老鼠圈的人一样,思维的格局打通了,一切就是文字的游戏,数字的游戏。游戏而已。
肖老师说的“文化--体系---模式”,确实是做成一件事的过程。文化是道的层面,体系是术的层面,当道与术充分融合,模式自然构建起来,实现从无到有的质变。修心是我们中华文化特别看重的人文修养。在充分修心的过程里,如何“凝思静虑,拟形于心",王阳明的心学的要求,就是静心专注,感悟事情内在和整体的气韵,把握大局的宏观和关键节点的精微,就会得到其中的奥秘。任何术的东西臻于至善、臻于佳境、臻于化境都是通达于道的。明镜于心,心上揣摩,领会真意,才能最后以不变应万变,游刃有余。如何才能做到?要敬。恭敬心。要学,心上学。不是为了求得如何如何好,也不是为了逃避如何如何不好,敬就是心无杂念;恭敬心之后在心上练,在心上学,在心上勤奋,在事上修。”凝思静虑“是根本,心静才能更好的拟形,才能把事做好,但心要在事上修,也就是心上学。
人何七情,天何一道?世间一切罪恶纷争无不源于欲望,此乃众生相。人吃五谷杂粮,必有七情六欲。人有七情,天有一道。人何七情,天何一道?父母之情,自是至情,然天理大道至简、至纯、唯一、中和,过即是私意。说文解字里说中和:和者,“和”也,四声。音声相“和”,是为和。和也就是回应。因为回应了,然后才会转变为和谐。这种回应,不是大呼大叫,不是不理不睬,而是适中的回应。凡事有度,度过了就不好,合适适中就是中和。真正的回应并非没有矛盾,而是真正的心灵交汇。冷漠无情,完全放弃,或者溺爱到死、过犹不及,都不是真正的回应。天理是没有任何喜怒哀乐的,不为任何情理所困。大部分人都是被七情所困,多只是过,少有不及者,皆非心的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回归中庸之道。万变不离其中,中万变而无定法,物来则应,物去不留,通透无碍,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演化才是真谛,变化才是真理,与镜子无关。心如明镜,却对周围形势的变化随时随地随事的转化却明了于心。不要固执的认为人生某一个棋一定要怎么着,要破我执。“化”,化繁为简,从有化无,再由小化大,打磨体悟,造就自己的感觉,打磨属于自己更好的心智模式。无论是大的方向,努力的步骤,做事的节奏,还是把一个局面理解到不需要过多精细的分析,便能判断决断,这些都给依靠一个成熟稳健的中和心智模式的搭建,而中和的心智模式,就能有效预防掉到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通道。
情不是理所当然,一个情字,就成为人最难跨越的山,凡是过头就是私心作祟,于是就不再合乎天理本心。所以越是艰难之处,越是应当用功之时。人须在事上练,“是途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动,动亦定。”不能只有静养,没有克已的功夫,否则,一遇到事情的时候,七情六欲所生,就完蛋了。定力的培养,对于遇事时候不完形毕露,特别有帮助,而克己的功夫,就是用功的方法。
克己不是压制,而是在第一步的清醒的基础上,做到忍耐。忍耐的过程,就是在磨砺而去掉心里杂质蒙蔽的过程。对,要清理他,不是压制,而是清晰的看清楚,然后忍耐。必须非压制念头,而是在清晰的基础上坚韧不拔,保持韧性。《金刚经》云,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不能盲目的压制,压制只是暂时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是会爆发与崩溃的。王阳明说,“行事中进行省察克治”。
致良知这种清醒,来源于“良知”,良知就是标准。这种克己克制,就是“事上磨砺”,合之,就是致良知,是一个动词。王阳明强调,所谓的“格物致知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中者,位也”。从人生大道而入,能够生长的地方就是位。为了了悟人间七情六欲,穿透众生百相,必须克己复礼,以恭敬之心,在心上刻下铭印,随时随地随时上练,为他人服务,自己在任何艰难境遇都不会轻易倒下。信愿行坚定不移。化无于有,化有于小,继而才能化大到和。和就近乎是无我的精神,人类最善最高的禀赋,不到极处如何能化到虚空一般的无?开始我们也许只能做到在一个环境里不碍事,继而很融洽,再能引领别人。不断的化大,承载别人的痛苦、欢乐与梦想,才能让自己的力量不断的生长。只有像地坤势,才能源源不断的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当承载了无尽的艰难困苦后,生命的价值超越了有限的身躯,跨越了时间寿命的桎梏,从而”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天地之道了。
人必须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生长到极处,才能慢慢的全面和圆融,如果一开始就以中和为指导,跨越了次第,超过了自己承载的能力,于是本有的禀赋也就难以生长得完备,到头来便杂而不精,反不如初。等到自身不断圆融了,这个位也随之不断变化。有的人天生就是思想型的,所以可以不用按部就班的步骤,一下就能领会全面的思考,这里就是他的位,继而转精,反过来圆融。中无定法,依缘而变。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因为和(4声)而有中,因为中使之和2声。所以我们常说以和为贵。这也是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从来都不是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各自都有自己的道,自己的本位,运行的规律,都不会产生冲突。产生冲突的,其实往往是内心的欲望。.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老子《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常无欲”的眼光看,则“以观其妙”,以“常有欲”的眼光看,则“以观其徼”。徼,循也,以两种眼界来观万事万物的奥妙,既不能纯空,也不可实有。庄子称:道在蝼蚁屎溺。既是大道,当无所不在。在此若有若无之间,既空既有之中,无有凝滞,此之谓中道。
这样,即使是被裁员,同事分离,公司成败,已经都超越了。回到事上,回到心上,以恭敬的心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看待整个事情的发展;要学,学习其中的推演规律,学习其中的逻辑思路,学习其中的心智模式。所谓中和,就是佛的定慧。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慧从定生,没有人能在很散漫很傲慢的状态迸发智慧之光。我们对万事万物应该怀有诚敬之心,哪怕我们还没看透、完全了解,甚至明显就是恶的,也要平和以待。保持定力,克己复礼,致以良知。人生每走一步棋,都是我们的自己人生啊,怎么可以对生命不敬呢?常怀此心便是正心诚意,大学之道亦在其中了。心常在定中才能触物有感,在心上学,在事中练,在事上悟,最宝贵的东西不是一招一式教的,而是悟的,靠自己去演化,无所凝滞,习惯依赖于外力是不可能走得长远的。
放下小我,走中和之道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第七》)。商业的智慧在哪里或许我还在领悟,管理的真谛为何物或许高深莫测,但必定也有坚韧不拔之志、临变不惊之定、灵活通变之空、抽丝剥茧之风,以最挚诚感恩的心,感恩天地万物的化育之恩,让我经历此事,在此事上磨练。
出世的静中修,入世的动中修。佛道是前者,阳明心学是后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觉察到自己内在的心智模式与七情六欲的升降机制,随时随地随事致良知,放下小我,走中和之道,与宇宙万物同频共振,理透至心,不被外物绑架,内心清静无为,却踏踏实实做好本分的事情,遵守运行的规律,恭敬万物,了悟万物的善与佛心,发现在空中的美,体会在美中的空。
空中美,美中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