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想法心情随笔
上大学以后,才知道吃惯的食物是家乡特产

上大学以后,才知道吃惯的食物是家乡特产

作者: 栗一栗安 | 来源:发表于2018-04-09 19:05 被阅读0次

    “生活里不求回应的交往模式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但是,与食物的交往,可以两厢情愿。”

    开学后的一个周末,与部门的几个伙伴出去聚餐。过完年回来,大家身上都还洋溢着各自家乡独特的气息。于是,作为几个资深吃货,不免开始谈论起家乡的美食来。

    一个贵州的伙伴说到家乡的丝娃娃,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它的原料与口味,另一位同样是贵州的同学一连串报出了好几样美食,并且强调这都是位于很难找的巷子里、只有本地人才知晓的老店。

    听到这里,我突然顿住了,反问自己,你知道你家乡小巷里哪些不为人知的心头好吗?我努力搜寻自己的记忆,思考了很久,答案却是,没有。有也是可以用几句话轻带过,不似他们这般激情。自以为揣着满满一袋糖果与甜蜜的袋子,掀开后却是空无,仿佛拼命坚持与维系的心灵纽带,在那一刻被现实狠狠地扭断了,自尊受到损伤的挫败感顿时袭入心口。

     我艳羡地望着小伙伴们一脸骄傲地谈论着家乡的美食,眼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光芒,耀眼而美好。回去的路上,我扣问了自己很多事情。是否是因为我内心对家乡的无感,导致我对它美食的忽视。是否证明,我之前的生活状态,只是一路前行,而忘了驻足周遭的一切,因而错过了许多细碎的美好。

    图片来自微博

    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对家乡这个字眼,有了深厚的情感与抹不开的情结。

    在这之前,一直就安逸地生活在那座小城里,过着自己最舒适的生活,享受着自小习惯的所有亲切与熟悉。

    但大学的到来,逐渐将我从这种熟悉感中剥离出来。

    平时的生活,也没有感到什么不适。迷茫、焦虑着,挣扎、奋斗着,喜悦与烦恼交织得愈加频繁与浓郁。大学生活虽然忙碌,但确实增加了许多自由支配与锻造自己的可能性。短短的半年时间,我也见识到了与曾经截然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形形色色有趣的人,不同维度思想的碰撞,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人摩擦出的火花,新的融合、分崩、重构,以及其中酝酿在其中躁动不安的野心。

    我在这里开阔了眼界,见识过世界的深光幻影,才会察觉自己的狭隘与不足。向往着繁华的大千世界,想去经历更丰盈充沛的人生,欲望在这里蠢蠢欲动得愈加猛烈。

    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现实与梦境混沌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来的,都是家乡的影像。可能是自小玩耍的公园,可能是学校门口冒着热气的早饭摊,可能只是某个墙角、某个儿时奉为“秘密基地”的地方,熟悉的温暖感涌入心口但随即被汹涌而来的落寞与孤寂感充斥。

    将睡未睡的状态是最不会骗人的,白天伪装的多么快乐,夜晚卸下面具就会多么痛苦。

    最近在看的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也提到了这种状态,晚上将睡未睡之时、早晨将醒未醒之际是与潜意识最接近的状态——隐藏在内心深处、强烈而不自知的渴望在此刻得以显现。

    所以啊,家乡是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与躲不开的深情。


    其实也都明白,在成人世界的征途中,注定要披波斩浪,注定要在世事的冲刷下,磨平锋利的棱角。

    我向往着有朝不动声色的成熟状态,但是,我也同样希冀着,内心深处始终留有一角伊甸园似的净土,在这里大笑、痛苦、愤怒甚至嘶吼。这里包容着世间所有的喜怒哀嗔,所有的热爱可以放肆,所有的压抑得以宣泄。

    时间不会太长,只是作为滚滚红尘中短暂的抽离,在角落得以积蓄勇气与力量,带着一腔热血重回人间历练。

    家乡,仿佛就是这样一个天然的角落,眼前的似曾相识在一点点地掸尽人世的风尘,抚慰风雨归来的游子孤苦的灵魂。它看着你我从稚嫩走向成熟,它见过你最幼稚最叛逆的时候,也包容着你日后所有的艰辛与挣扎。无论你走得多远,攀得多高,它一直在那静静伫立着,记忆里的芳华,未减分毫。

    我的阿姨,多年前不顾家人的反对,毕业后毅然选择去北京闯荡,追寻她的主持梦。凭借她的坚毅与执着,单枪匹马地在北京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每年春节,都看到她风尘仆仆地回来,卸下所有沉甸甸的伪装。还在她长大的小山村里,穿着简单的衣服,化着很淡的妆或者素颜,午后搬了把凳子坐在家门口的小桥上,慵懒地晒着太阳,一如多年前懵懂的女孩。几天前还是帝都雷厉风行的女强人,突然就切换成了山村里柔软与闲适的少女。看人来人往,体验家常,欣赏最亲切的风景。一身的荣光与骄傲、疲惫与辛酸,在这片土地上仿佛都消融了,只剩下平和与恬淡。


    自认为不是一个麻木、散漫的人,但是为何,做不到像他们那般,绘声绘色、激情澎湃(?)地描绘自己家乡的美食。没有在心里插下鲜明标识与专属印记的家乡,与异乡又有何分别呢?

    明明潜意识里渴望着那片伴你长大的土地,内心却找不到实质依托的连接。是否,我连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都未曾了解过。

    但是一次交谈,意外地改变了我的这些想法。

    一个去我家乡旅游的同学回来跟我说,“你们家乡的年糕好好吃哇!我已经自此无法自拔地爱上年糕了。”那一刻,困扰心头许久的迷惑猛然间消散。

    我从来没有觉得年糕是家乡特产,因为它在我过去二十年的生活里,真的太常见了。就如南方的大米、北方的面食一般,随时随地都能吃到,随处可见。

    它好像不仅仅是单纯的食物,而是必需品甚至刚需,渗透入生活,融入生命中。而且在生活的背景下,渗透的过程十分自然细腻,以至于许多人察觉不到。习惯了它的存在,也就体验不到它的独一无二。

    我向来知道文化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熏陶人的涵养,殊不知,那些日常美食,已领先于文化一步,植根在人的内心深处。而且,并不是以激烈的方式进入,而是以最温和、最舒适的方式嵌入到生活模式里,没有负担与压力,这似乎也是我们向往的人际交往的方式。生活里这样的交往模式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但是,与食物的交往,可以两厢情愿。

    前段时间与舍友一起去乌镇旅游,晚上住在一家民宿里。民宿店的老板十分热情地介绍着周围景点,但当我们问到乌镇美食时,他挠了挠头,尴尬地笑着:“我们这里就是景点多,好吃的真没啥……”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我渐渐发现,很多人都对家乡美食有“说不上来”的感觉,并非是不喜欢、不留恋,而是因为它成为了萦绕在身边、空气般自然而依赖的存在、深深地融入到你的生命与血液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骨髓里习惯的存在。对于习惯,最是深情,却也最易被人忽略。

    当这些习惯强制性地从你生命的某一阶段中剥夺走,你才会觉察,对它的的炽热与眷恋。突如其来地想回那口熟悉的味道却求而不得时,恰如那抹乡情缠绕在心头,百爪挠心。


    清明节前期,几个在外上大学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以下的感受“你们这里,清明节都不吃艾饺的吗?”“我想回家吃艾饺”“买了网红青团,我想闻闻艾草的味道。”

    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之前吃的XX是家乡特产啊!

    我们仿佛都是这样,曾经拥有着最舒适的人生状态而浑然不觉,每天在疲于处理各种事务中焦头烂额,忽略了细碎生活里的许多美好。当生活的平衡被打破,才会停下脚步,细细地回忆、感悟那些遗留在生命角落的美好。原来这都是曾带进生命里的惊喜与确幸,可我过了很多年以后才体悟到。


    崔岱远先生说过,“很多人,能够喜欢异国明丽地山川,但却很难改变家乡的饮食习惯,这便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乡情吧。对家乡的口味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情感往往相互缠绵萦绕,割舍不断。家乡独有的饭菜,别处人也许尝不出好来,但对想家的人却可以是至美之位。”

    想起《深夜食堂》里,在外工作的美幸想念家乡的猫饭,尝试着地来到食堂询问,在得到老板肯定的答复后,一脸满足。日思夜想的猫饭出现在眼前,入口熟悉的味道将她的记忆唤醒,激情与欢喜再次被点燃。

    每个人都在孤独地摸索成长,随着时光飞逝,遇到的人和事愈加复杂,但是,乡味却始终有着最简单而纯粹的魔力,带你重温记忆中细碎的小温暖,汲取力量,支撑你继续前行。


    很多人对家乡美食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我说的,只是其中一种,但却十分真切与鲜明。

    所以,我愿意重新去发掘这些温润如玉的习惯,在探索习惯中,更深层次地认识自我,体悟习惯在我生命留下的印迹,亦是时光,细心雕琢的结果。

    期待未来能像两位贵州同学一样,如数家珍般细数家乡美食;鲜活的美食印象,亦如家乡镌刻在生命与骨髓里的印记。可能并不会滔滔不绝地谈论,而是打心底里,认同家乡展现在我眼前的样子,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大学以后,才知道吃惯的食物是家乡特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tw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