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临睡前,在刷朋友圈的时候,无意间刷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绿色的微信图标下面,写着:父母长辈朋友同学;
而黄色的微博图标下方,则标着:我自己爱咋咋地。
看完后,我在这条朋友圈下方点了个赞,对图标阐释的意思深表赞同。
忽然间才意识到,原来朋友圈跟微博,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两种不同的表达场所。
有人说,精彩的生活都在朋友圈里,而夜深人静的失落与孤独,则隐藏在无人知晓的微博里。
因为,微博上的人都互不相识,自己的好与坏,都不会牵动任何人。
02
记得上大学那会,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特别喜欢在微博上发各种动态,转发各种喜欢的视频与文章。
而在朋友圈里发一条动态,我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爸妈朋友看到,又立马跑来问七问八。
记得大一那年的冬天,跟室友两个人在外面发传单。
那天发传单的地方,是那种旧的百货商场,地点很偏僻,属于郊区范围,四周没有任何可以歇息的场所。
因此,中午吃完饭后,我们俩就顺势蹲在马路边上讲话。
聊着聊着,心中忽然涌起莫名的心酸,于是拍了张地面的照片,想发朋友圈感慨一下。
然而,当我编辑完那条动态,正准备发送出去时,我选择了退出微信。接着打开微博,将内容更新在了微博上。
因为当时我突然想到,这条有点凄凉的朋友圈要是发出去了,被家里人看到了,我爸肯定立马打来电话,问我怎么又跑去兼职了,而没有认真读书,进而又要开始担心起来了。
虽然我可以设置分组可见,将家里人屏蔽起来,但总觉得太麻烦了,而且又生怕等下微信出bug了,屏蔽效果失灵了怎么办?
最终,还是觉得发在没人认识的微博上最好。
既解了自己的表达欲,又省得关心自己的人瞎担心。
两全其美。
03
从那一天起,我也逐渐认识到,原来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将哭腔调成静音的经过,也是一个学会选择表达对象的过程。
幼儿园的时候,放学回家,爸妈会问你: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呀?
那个时候的你,天真烂漫,听完问题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可以将一天中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跟爸妈一一讲述。
无论是被老师表扬,奖励了小红花,还是跟同桌闹矛盾,一上午都没讲话,你都会将其告诉爸妈。
那个时候的你,并没有意识到,你所说的内容,会让他们随之开心,亦或者焦虑。
后来,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你学会了将生活中的事情进行人为归类:
美好的,有成就感的事,你会告诉爸妈,好让他们跟你一起开心;而那些令人苦恼的经历,你则会选择闷在心底,亦或者告诉自己的好朋友。
你不再将所有事情都对身边任何人和盘托出,因为你清楚,有些事情,并不适合让每个人都知道。
04
大学好友小C,每次看她的朋友圈跟微博的时候,我都怀疑两个号的背后,不是同一个人。
她的朋友圈里,是各种努力励志的典范,在所有人眼中,就是那种将生活过成诗跟远方的奇女子;
而反观微博,则是各种生活背后的辛酸与狗血。
比如她参加了一场创业比赛,拿到了各种奖项。最终你会在朋友圈看到她晒的奖状与证书,但是在微博则会看到她每天熬夜做计划,为了成功付出的种种汗水。
对于这种差别对待,我很疑问,于是某次在微信跟她聊天的时候,很委婉地问她:“为什么你总是在朋友圈跟微博上发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呀?”外加两个哭笑不得的表情包,以缓解尴尬的气氛。
过了一会儿,她显得很淡定且直白地告诉我:“因为,微博上的东西,是发给我自己看的;而朋友圈里,则是发给爸妈朋友看的呀。”
我看完这句话后,并没有立马回复。
接着,她又继续说到:“以前,我也喜欢什么事都往朋友圈里扔,无论好与坏。后来我发现,只要我一发什么不好的事情,我妈看了就特别着急,会立马打电话过来问我发什么事了。也正是这样吧,我才学会了把一些事发在微博上,那里只有我自己,没有几个认识的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小C一样,发的微博都是安慰自己的,而朋友圈则是给别人看的。
至少,我跟她是同一类人。
05
表达的欲望,似乎是人的天性。
无论是生活中出现了好事,或者坏事,我们总得发条消息感慨一下。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朋友圈与微博这类个体发表想法的工具。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逐渐学会了选择表达的对象。
不再什么事都一股脑地说出来,因为我们懂得,有些事,只适合让自己知道。
最后,不管你在微信亦或者微博里都发表着什么动态,我都希望你,能够认真对待生活,以及身边那些关心你的人,那些不能将失落与哭泣,告诉他们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