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以及晚上,一直在开会。下午的会议内容是我所在部门的岗位激励制度讨论。人事部门提前一天发了草稿,会上大家坦诚地交换了意见,粗看起来达到了会议效果。
我所在公司有两大块业务,一个是我归属的部门,主要是自动化设备研发销售,另一部分,也是公司起家的主要业务,就是电器元件的批发零售。下午两大块业务部分分别开会研究各自的岗位激励方案,晚上大家合起来,讨论了其它职能部门比如财务行政人事等各个岗位的激励方案。
按照刨根问底儿的精神,其实在进行这样的讨论之前,我觉得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岗位设置。该不该有这么一个岗位?这个岗位对公司发展产生的意义?针对每一个岗位,都可以提出来这样的质疑。
再往前推,其实是公司发展方向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可能轮不到普通员工进行讨论,那么就不必往前推了,只需要在既定业务方向的基础上,讨论一下都需要什么岗位。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很好,但一般的时候不是最优答案。遇到问题,首先需要问一问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那么解决起来就可以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否则就极有可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就算当时治好了,不知哪天又会复发。
上周五研讨岗位职责与激励制度,就有头疼医头的嫌疑。另一个部门跟我没关系,我也不了解。但是我所在部门的岗位设定,就不是那么到位。
岗位的设定,首先要根据最终目的来进行。通俗的说就是想办什么事,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按照这个结果,想一想需要进行什么样的工作,所有必须的工作内容,就是岗位设定的依据。
第二个层次的要求,是人员与岗位的匹配性。一个岗位只能落实在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那么这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必须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有能力承担起来的。比如机械设计岗位与电气工程师岗位,只能由不同的人来完成,如果硬要设定成一个岗位,估计能胜任的不多。
现在我们部门项目经理岗位,经常让我想起《鹿鼎记》里的一段情节。韦小宝带领大队人马出征,打了胜仗,他高兴的手舞足蹈,嘴里胡言乱语发布各种让手下不知所云的“命令”,没人能听得懂。不过这并不影响实际效果,因为他手下的将领都是老手,他们不管韦小宝说的是啥,会按照应当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个身处项目经理岗位的人,如果对技术一窍不通(也可以说七窍通了六窍),那是不可能把岗位职责做到位的,别说做到位,经常还会起反作用。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确实需要一个人上传下达,交通内外,但是不管是上传下达还是交通内外都会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如果对专业知识没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领悟,那就会变成留声机传声筒,纯粹的一个复制粘贴过程,并且有时候还会出故障,出bug,导致传递的内容出现失真情况。
在我看来,目前我们部门的现状,现有项目经理岗位的人员大部分需要调整,应该由销售岗位的人来兼任。虽然销售同样也不懂技术,但是他是直接面对客户的人,负责与客户的对接工作是绰绰有余的。剩下的事情,由技术人员直接与客户沟通,反而能去掉因为隔了一层而理解不充分的情况。
项目经理的最佳人选,是从现有技术员里面培养。其实所有能力都是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待人接物这种对外的沟通工作,并不是技术人员的天敌,是完全可以学会的。反而是不懂技术的人,想学会技术,比较困难。毕竟技术的专业性太强,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
机械设计岗位与电气工程师岗位,都可以作为项目主导人的培养对象。一开始可以由销售来适当配合一下,锻炼上那么一两个项目,就差不多了。
公司层面,可能对技术人员有一些误解,认为凡是搞技术工作的都容易一根筋,不太会说话,不懂与客户沟通,所以不可能做项目经理。其实,只能说,那是谣传。
如果不把岗位人员调整到位,那么再好的岗位激励制度,也不可能发挥出来积极作用。就像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