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更年期碰上青春期,多么痛的领悟。
爸爸妈妈总是吐槽,“唉,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你让他往东,他偏不。”
那孩子怎么吐槽父母呢?
“我妈烦死了,总是唠唠叨叨,什么事都管,一点自由都没有。”
孩子和父母都在吐槽,一方抱怨孩子,一方抱怨父母。但是,谁错了呢?
都没错,只是立场不同。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景,是因为父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没有使用套路。
自古情深难留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这句话用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十分适用。教育孩子也需要套路。
给我们提供套路样板是北大爸妈,《育儿基本的》作者高志宏,徐智明夫妇。
这对父母智商高,名校毕业-北京大学。情商也高。两个人一起创办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著有《广告策划》等作品。同时,育有两个孩子。而且这两个孩子都是他们两自己带着,没有依靠父母的帮助。
家庭幸福,事业丰收。这不就是咱们梦寐以求的吗?
一起去书中看看他们的育儿套路,看看他们是用什么套路,让家庭幸福的同时,事业也发展的顺丰风水呢?
《育儿基本》全书十章,传授大家都种方法,简单来说,可归两类:一类是父母守则,比如不断成长,充足陪伴,充分尊重,平等交流,和孩子建立规则。
一类是培养孩子能力,比如自主生活,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情感。
教育是什么?你说,孩子听。一拍即合,母慈子孝。成功。
如果你吼,孩子顶嘴。鸡飞狗跳。再好的言论和方法都是浮云。
但是怎么可以让孩子在不同时期都能听你的?接受你的建议。就请看看这本书,看看父母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说,才能让亲子关系如蜜里调油。
1
亲子直接的沟通真的难吗?
父母是最特殊的职业,不用培训就可以上岗。先不说学习,有这么一个比方。
如果病人躺倒手术台上,等来的是一个没有学过专业知识的医生,然后对着病人说:“我什么都不会,但是我很爱我的病人。”请问,哪个患者敢把交付出去?
有人敢,那就是孩子。孩子对于父母绝对信任,在他们小时候。父母爱孩子,孩子也爱父母。
面对自己深爱的孩子,很多父母都说:“为了孩子,我啥都能做。”那么现在请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就像汪曾祺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中说。汪先生被下放,儿子给他写信,基本都是拼音。可是汪先生不会拼音呀,小时候没学。为了和孩子对话。开始学习汉语拼音。然后用拼音给孩子回信。
汪先生这么做,其实就是陪着孩子成长,与孩子同频。
反思现在很多家长都是站在什么立场?“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你知道什么?告诉你,听就行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一个站在至高点,一个站在最低点。在十楼或者更高楼层,对着楼下的人说话,能不能听清楚?这是实际距离可以看到,心里距离却是看不到的。
心理距离远了,不会产生美,只会产生矛盾。
除了心理距离远,还有一种情况,让孩子排斥父母。那就是父母无形中贴的标签。
标签会带来什么
张三脾气太爆,李四爱说谎,王二特别调皮捣蛋。
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标签,你喜欢被人贴标签吗?如果别人说你就是喜欢迟到,没有时间观念,你心里有什么想法?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刻板印象,什么意思呢?人对某一类人或者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但是一般情况下,刻板印象都具有负面意味。而标签就会产生这种“刻板印象。”
对孩子,贴标签会产生什么影响?会给孩子心理暗示。强化标签的内容。
有的孩子喜欢看电视,对读书没有兴趣,我们就会说这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学习”就是一个标签。也许,你认为你对孩子的评价很切实呀!但是,孩子地成长变数很大,不喜欢读书,也许是没有碰到他喜欢的书。而给他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之后。
孩子长时间听这个标签,也会向着标签的内容发展。因为,标签也给孩子暗示“大家都认为我不爱学习,我做什么都没用。”
长此以往,孩子自然真的不爱学习了。而望子成才的父母们自然失望。因为学习,让家庭生活蒙上阴影。孩子也不愿对父母倾诉。家也失去了温馨的感觉。
为什么家没有温馨的感觉?
小时候,如果你的写的私密日记,被妈妈偷看了,心里会怎么想?
“无所谓,反正我不写日记?”还是,“欧呦!我妈咋偷看我日记,她咋能这样呢?”
然后心里不舒服。有一则新闻:北大学生王猛,写了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来控诉父母的教育,其中有一条就是妈妈偷看他的日记。害他不敢将自己心里的想法,明白写出来。这也导致他成年后依然有被偷窥的错觉,没有安全感。
为什么偷看日记如此被抵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偷看日记,其实就是对孩子自由领地的侵犯。打开门请你,那叫友好往来。而不开门,你撬门进去,那叫什么?
家是被定义为温馨的地方。家人之间都需要空间与自由,对爸爸,孩子,妈妈都是一样。
那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怎么样才可以让家里温馨和谐呢?
2
第一:与孩子同频,陪伴孩子成长。
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要急着发表你的意见。做一个能让孩子对你说出心里话的父母。
怎么可以让孩愿意和你说话呢?
成为积极的倾听者。对于孩子说的话,表现出你的兴趣,不夸张的肯定,也不否定。
在《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做过一个调查:对于孩子说的话,你会怎么回答。
结果显示90%的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的时候,都会掉进沟通障碍这个大坑。
比如:孩子对你说:“妈妈,我不喜欢上幼儿园。”你会怎么回答?
我想大多数爸爸妈妈都会,积极引导孩子,坚持上幼儿园。说幼儿园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或者询问孩子,在幼儿园是不是受委屈了。
其实这些回答都是沟通障碍的大坑,孩子对爸爸妈妈说,不想上幼儿园,是想倾诉自己的想法。
最好的回答是:“哦!妈妈知道啦,宝宝在幼儿园不开心。”让孩子知道,妈妈明白宝宝的感受。被理解之后,孩子才更加愿意跟你说话。这就是同频。
第二,撕掉那些带有贬损意味的标签。
当孩子执拗的时候,不要高度概括,不要以偏概全地去根据现象找答案,下定义,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
而是就事论事,想想孩子为什么对这件事这么执拗?孩子心里想什么呢?孩子的想法有道理吗?
作为父母先不执拗,才能使用积极倾听这种方法,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然后给与积极引导。
不让标签有出现的机会。
第三,不要随意评论孩子。
“这孩子,又吃胖了!”
“这孩子真的很内向,不爱说话。”
当你说出类似这样话的时候,就是孩子心里抵触的时候。想想如果你的朋友见面就说“哇,你脸上的皱纹又多了,还有斑点怎么又长那么多呢”。妈妈们,就算你很有修养,依然保持优雅,但是心里,你想继续这个谈话吗?
随意评论,对孩子也好,对朋友也罢,都会掉进沟通障碍的大坑,让交流变得不顺畅。
那该怎么说呢?尽量不使用评价性语言。
比如“你娃娃成绩怎么样?”可以回答“还不错呢!”
“听说你孩子考得特别不好。”当着孩子的面,可以回答“一次考试而已,他也不想。总结一下,对以后学习也会有帮助。”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理解我。
第四有界限的家庭更温暖
建立适度的界限,给每个家庭成员自由空间。作者认为界限的基本规则是:主要与孩子相关的,孩子自己做主。与大人相关的,大人做主。让孩子分清“你的事”“我的事”。
同时坚守界限,不越界。不去偷看孩子的日记,不经过他的允许,翻他的包。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那你会问,不翻日记我怎么知道他想什么?
使用积极倾听法,让孩子对你说啊!不但可以让孩子心甘情愿的说,还能拉近彼此关系。
如果他不想说,也不必强求。“水至清则无鱼”自然界尚且如此,又怎么要求孩子在父母前面透明呢!
今天我们说了北大爸妈高志宏和徐智明的《育儿基本》这本书中的三个要点:第一个与孩子同频,陪孩子成长。第二个:不给孩子贴标签。第三个:家人之间建立适度界限。
家是温暖的港湾,对爸爸,对妈妈,都孩子都一样。积极倾听,打开心扉。不贬损,不唠叨。用“我理解”代替“你为什么和我对着干”。不干涉,允许家里有小秘密。使用这些套路,让家成为一团和气的避风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