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

作者: 梅红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21:30 被阅读60次

        婆婆1936年生人,享年八十四岁,历经世事,一生坎坷,但老年得福,笑对人生。

        婆婆来北京居住的日子不长,2001年,我们刚结婚,虽然房子是租的,陈设简单、家具简陋,但她和公公欣然认为儿子娶了媳妇就有了家,媳妇怀孕,家就有了根。于是自豪的告别乡邻,老两口带着双人白毛毡(西北人最金贵大礼,夏能防潮,冬能保暖)和一些土特产乘火车到达北京。

        她和公公住了一个冬天,说是来照顾我,其实我身强力壮,身手矫健那里用的着她们。一次从石景山坐公交车377路到五棵松营业厅办理手机业务,她们跟着要为我保驾护航,可65岁左右的俩老人,从来没挤过北京的公交车,我知道该怎么做,车从车库出来,我凭借多年乘车的经验,快速上车给婆婆、公公抢了座,顺利到达目的地,并成功的办理了业务。回到家,晚上吃过饭,公公婆婆就批评儿子,她这么大的肚子,以后外出的事你干,再不敢让她去办。

        整个冬天我们过的很融洽,等春耕时两位老人才依依不舍的又回到乡下老家,帮哥、嫂料理家务。

        后来我儿子两岁,婆婆独自带孙子有两年,再后来就是大姑姐陪她在我这里长则住一两个月,短的待几天就离开了。

        “子欲孝而亲不待”是子女常有的缺憾。无论你做了多少,至亲只要永远离开,子女都有几种遗憾,悔恨没有做到尽善尽责。因我和先生在京属于白手起家。生活需要我们不能间断的打拼;因孩子面临的各种升学考试;陪老人的日子都给了工作、陪了孩子。加上前几个月婆婆还硬硬朗朗,乘车游玩行走5000多公里,辗转祖国的大疆南北。我们总想忙完这一两年,年年陪她过年。

      可她却在今年过年的团聚日子离开了我们,我们子女及孙子辈加起来近20人聚在一起陪了她七天七夜,可她看不见我们每个人的面容,我们也再看不到她走进走出忙碌中喜笑颜开的样子。

        我们婆媳相处融洽,闲下来,婆婆爱给我讲讲她的事及村子里的人和事,她娓娓道来,我就静静的听,听的多了,增进了解,觉得她的确不容易,总觉得应该好好疼她、敬她。当然从婆婆身上也看到人性慈善,学到做人,尤其将来如何做一个婆婆。

        她说,她七八岁时,她的父亲离世,她妈妈带着她和姐姐、弟弟生活,亲戚们也少帮衬,那个年代贫穷,人们就显得自私,甚至欺负她们没有依靠。娘们相依为命,度过重重难关,等姐姐长大嫁人,夫家人性本善,常接济她们的生活,日子一天天变好了。

        她到了婚嫁年龄嫁到李家,生下儿子,刚一点点大,命运捉弄,丈夫又去世了,艰难岁月,女人想带大一个孩子不易,又改嫁到张家。

        张家是个大家,奶奶生八子,公公是老大,婆婆带来的的儿子和八叔一样大。

        60时代,女人苦大,白天和男人一样下地劳动,回家带着四个娃再做三顿饭,晚上还要点灯熬夜做一家人的针线活。加上西北男人的大男子主义,暴脾气,婆婆年轻时日子过得不轻松。

        虽然生活不易,可84岁的婆婆腰板儿笔直,健步行走赛过年轻人。思维清晰,智慧过人。奶奶80多岁,和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生活在一起。婆婆就教育儿子、儿媳,宽容老人的言行,体恤长辈的疾苦,把奶奶当活佛供养。

        将长辈当佛,将活人当佛,将老人当佛,这一理念,初始我觉得新颖,时至今日我更加敬佩她的境界与悟性。婆婆在老家一天三柱香,供得就是爷爷奶奶和公公。是什么给予一个农村老太太如此高的境界,我想是过往艰难的日子和煎熬的岁月。

        对待家弟、叔弟,亲如手足。八叔病世,她深痛不已,曾多次与我提及,说八叔年纪轻轻,太过可惜,她活什么?应该让八叔好好活一下。一边述说,一边搓手成思。事隔三年,对她当时的情形我依然记忆犹新。我敬佩她的胸怀,同时怜爱她瘦小的身躯下苦楚的心思。

        与三个儿媳,相亲相爱,如同母女。她性情低调,不急不躁,做多说少,默默奉献。完全吻合了上帝给人两只眼睛一张嘴的意义。可她总劝我和先生对我们身边的侄子、外甥多管教,我生性爽直,加上职业养成的说教病,真是上了她的道,没少说教,现在看来,我也是过于实诚。有时与她倾诉,偶尔抱怨家里的人和事,她总是认真倾听,与我呼应,点头称是,是我过于愚笨了。

        每当我教育淘气的孩子时,她从不阻拦,都是静静地坐在旁边听着,时不时的对孩子说,听你妈妈的话,别让她生气,要不妈妈活不到我们的这个岁数。

      先生常抱怨我衣柜不够整齐,我也时常整理,但过不了几天又是一团糟。婆婆经常解围说,你早晨走的早,晚上回来的晚,还照顾孩子,上班远的很,像你六婶住在体校家属楼,就有时间整理家务,边说边给我叠叠衣服。我也向先生反驳,妈就知道体谅我,说话受听,我有时间就想整理整齐,你的话我不爱听,闲下来也干的没劲。

        我们年轻,六日觉多,睡到早上八点、九点婆婆从没有叫过一次,她只是按自己的习惯起床,按头天晚上的说好的为我们准备早餐,或者等我们起来采买。周一到周五上班的日子,按我们晚餐的约定,提前洗、切了蔬菜,等我回来烹炒。为迎合她的胃口,我们就把米饭焖的软一些,菜、肉做的软烂一些。

        婆婆对于我给她买的穿戴,总是表示喜欢,爱穿戴,从没有挑三拣四,抱怨贵贱。这也鼓励、激发我更加积极主动的给她添置衣物,并多了一种成就感、责任感。

        她包容了儿女的不足,引领、等待我们成长、成熟。宰相肚里能撑船,婆婆装下了所有人的喜怒哀乐。为孩子们忧愁为孩子们快乐。常常人在东家,牵挂西家,人在西家,又惦记东家。牵挂着当下,操心着未来。为儿女的家事操心,为儿女的儿女工作、婚姻操心。她看似外表懦弱,内心实则强大。

        婆婆今生最大遗憾,就是没有进过学堂,学下读书写字。每次提及,都望尘叹息。这里面的酸楚对于有知识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有一件小事我记忆犹新,婆婆带两岁孙子时,我会给她留些零花钱,为她用着方便。有一天晚上她闷闷不乐,和我诉说,以后别给她整百的钱,前天她去楼下的菜市场买菜,卖菜的少找了她钱。她认为别人捉弄、欺负她不识字。我说没事,也许他不是故意的,就是算错了,再说以后你不去买他的菜,他才吃亏呢。她说自己着气的很。自此整钱再也不花,我每次都是将零钱给她。

        所以每次相见、都吩咐孙子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并喜滋滋将邻居、亲戚、庄上的孩子考上好大学一一说来,为之谁家待客、谁家宴请讲的清清楚楚,为别人骄傲、为别人自豪。她就是那个坐在路边给人鼓掌的小老太太。

        婆婆喜欢坐车出去玩,所以六日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带她出去,一是认为她一周在家寂寞,多出去开开眼界,二是跟着我们,一家人一起活动也踏实,上有老下有小有种幸福感。有一天叫她一起出门,她突然不去了,衣服不换,情绪不高。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楼下的老太太们说了,你儿子、媳妇一周不见,他们六日出去,你就别跟着做灯泡了。”我听明白了,城里聪明有见识的老太太再教婆婆如何做婆婆。我说:“没事,一家一家的情况不一样,我们愿意您和孩子跟着,您还怕什么,她们下次看见再问,就说我儿子、媳妇非得让我出去玩,不就得了。”再后来依旧毫无压力的和我们一起出门、回家。

        农村的老人,来到城市,有好多的不适应,又学着适应、将就,人老了,也需要适时进步,也不容易。

        我们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是婆媳融洽的根本。纪录下来,为有一天我做婆婆时,温故而知新。

        从婆婆过世办理后事几天看,很多人和事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正月初八夜里两点多,等我们从外面做事回来,我看见金花妹妹独自一人守在灵前,表情沉重的一张接一张的续着烧纸;小风弟妹我们是头次见面,也是哪里需要往哪里去,默默地做着添香烧纸的事;凤霞弟妹身体虚弱,几天来早来晚走,帮厨择菜,闲下来挤到灵前给老太太烧个纸钱。她们默默做着不为人知、不为天知、不为地知,只为大妈祈福归天的事情。

        家距离墓地有5里路,而且坡路崎岖,陡峭不平。柏木棺材厚重,举步维艰。家人为众人着想,肯请车拉,但众人为尊重逝者,愿肩扛送老人最后一程。乡亲们的行为使我们子女非常感动,我拿着孝薄,看着礼单上的人名,我从婆婆曾经叙述的故事里都听到过。这几天人和名字能对上一些。遗憾的是婆婆一走,我很难再能听到他们的为人正直,善良勇敢的故事了。

        整个事情,有200多人为婆婆忙碌、送行,愿婆婆—妈一路走好,把心放下,安心出发。再有来生,我们还是一家。母慈子孝,兴盛我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婆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exeqtx.html